股价跳水 研发烧钱 2021年生物制药企业坚韧前行

 

  □ 冯玉浩

  2021年12月15日,百济神州科创板上市首日破发,在随后的10个交易日内,股票价格较发行价下跌近25%。在各种质疑声中,这家明星企业仍按计划推进各项工作。上市后的几天里,百济神州先后宣布“百济神州生物岛创新中心”揭幕成立、与诺华就TIGI T抑制剂Ociperlimab达成合作协议、神经母细胞瘤治疗药物凯泽百正式供货。百济神州的经历仿佛是2021年中国生物制药行业发展的写照——在诡谲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以坚韧的姿态去创造与把握机遇。

  Wind数据显示,2021年,A股生物药企股票价格平均下跌5.51%,资本市场震荡和调整的背后是国内生物企业发展到新阶段所面临的困境——同质化加剧,集采品种承压,部分产品研发已行至全球的“无人区”。以技术创新破解发展难题成为生物制药企业的共同选择。

  治疗领域的突破从未止步

  CAR-T产品来了。2021年6月,复星凯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复星凯特”)的国内首个自体CAR-T产品阿基伦赛注射液通过优先审评审批程序获批上市。然而,受限于产品高昂的价格,通过初步形式审核的阿基伦赛注射液最终无缘医保。

  细胞疗法如何实现可及性?对此,相关生物制药企业进行了有益探索。2021年12月底,北恒生物披露其自主研发的通用型CAR-T产品临床试验申请获受理。该公司官网资料显示,和自体CAR-T产品相比,通用型CAR-T产品由健康人群的T细胞制备完成,进行细胞治疗的患者无需配型,产品的普适性、时效性和经济性显著提升,并且通用型CAR-T产品的生产更加稳定,竞争力相对更强。

  除了在T细胞上做文章外,NK细胞也成为免疫治疗的另一选择,复星凯特前CEO王立群成立星奕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专注研发安全性更高、制备成本更低、适用性更好的CAR-NK产品。

  其他治疗领域的制药企业也在疗效、安全性、给药方式上寻找创新突破。2021年3月,由维昇药业研发的隆培促生长素已顺利完成患者入组,该药物能释放与人体自身激素相同的未经修饰的母体药物,较之传统给药方式,该母体药物的局部组织穿透性更强、和人体亲和性更好;2021年11月底,由康宁杰瑞、思路迪医药和先声药业三家共同推进的全球首个皮下注射的PD-L1抗体药物恩沃利单抗注射液获批上市,受益于创新的纳米剂型,该药物将免疫治疗时长从传统静脉注射的0.5~2小时缩短到30秒以内。

  据统计,2021年累计有12个国产创新生物(含疫苗)获批上市。在未被满足需求的治疗领域,创新生物制品显示出巨大潜力与吸引力。

  研发实力强更受资本青睐

  Wind数据显示,2018年—2020年,A股生物制药企业平均每年在研发上投入2.96亿元,远高于整个医药行业的1.46亿元。2021年上半年A股生物制药企业继续加大在研发上的投入,较上年同期平均增长55.48%。整体看来,研发实力强者更容易获得资本青睐。

  以百济神州为例,仅2021年上半年的研发费用就高达41.51亿元,位列A股第一,百济神州也以200亿元一举刷新了国内生物制药企业上市募资规模。

  基因治疗药物研发企业诺思兰德也向北交所递出了首份再融资申请,计划向特定对象募集不超过3亿元,吸引了20余家投资机构前去调研。据介绍,诺思兰德的核心在研产品NL003(重组人肝细胞生长因子裸质粒注射液)Ⅲ期临床有序推进,拟计划于2022年提交上市申请。核心产品有序推进的背后,是公司数年如一日的高研发投入。诺思兰德研发费用率(研发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之比)常年处于50%以上。这家常靠转让技术“过活”的企业,终于在2021年的资本市场上获得热捧,全年公司股价上涨151.47%,打破了自2009年上市以来的沉闷,涨幅居生物制药上市企业之首。

  根据公开资料梳理,长年保持高研发投入的生物制药企业往往更容易获得投资者认可(见图)。2021年股价上涨的生物制药企业其2018年—2020年三年平均研发费用率为28.6%,远高于2021年股价下跌的生物制药企业的平均6.81%的研发费用率。

  在股票市场外,更多的生物制药企业也在私募基金(PE)和风险投资(VC)的助力下迅速成长。根据Wind中国私募风投(PEVC)库,2021年,国内“生物科技”企业的PE/VC融资事件高达220余起。拥有mRNA和纳米递送技术平台知识产权的艾博生物在2021年4月份、8月份、11月份分别完成了6亿元人民币、7.2亿美元和3亿美元融资,其中,于8月份完成的7.2亿美元C轮融资,更是刷新了近三年来生物科技企业PE/ VC单轮融资纪录。

  成本控制或成企业竞争关键

  2021年12月3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公布了《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1年)》(以下简称2021年医保目录),恒瑞医药、百济神州、信达生物和君实生物的卡瑞利珠单抗注射液、替雷利珠单抗注射液(百泽安)、信迪利单抗注射液、特瑞普利单抗注射液的部分适应症通过医保谈判后降价进入2021年医保目录。

  处在红海竞争中的PD-1产品价格不断降低,企业控制成本的意愿更加强烈。此外,医保放量也对企业的供货能力提出要求。以百泽安为例,2021年上半年,已被纳入医保目录的百泽安的销售收入为1.24亿美元,较2020年未被纳入医保目录时同期增长了147.8%,在价格下降的情况下,销量显著增长。

  在盈利要求与市场需求的共同推动下,PD-1制药企业纷纷加强了生物制剂的生产能力。2021年4月,百济神州广州生物药生产基地启动商业化生产及供货,首批获准用于商业化生产的8000升产能被用于生产百泽安,进一步提升了对百泽安成本与供应的把控能力。

  内分泌领域的维昇药业在2021年5月宣布在苏州工业园区建设研发制造基地,用于公司相关创新产品的本地化生产,以控制成本、保障供货;基因治疗领域的诺思兰德2021年10月宣布拟投资4.5亿元建设智能化生物工程药物生产基地,未来将承载包含NL003在内的多款核心药物的研发、生产及商业化任务。

  此外,生物药合同研发生产组织(CDMO)龙头药明生物也在加速整合生物制品的生产能力,2021年5月完成了对辉瑞中国位于杭州的原液和制剂生产基地以及CDMO企业苏桥生物的收购,规模效应进一步增强。或许剔除“中间商”后的生物药企,将获得更为明显的成本优势与更加明确的供货能力,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夺得先机。

本文地址:http://www.cnzhilian.com/chanye/2022-02-07/570183.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健康快报
7*24小时快讯
健康图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