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关于安顿自己生命的学问

  • 2021-11-12 16:22:10    网易
  • 小关
  • 人物

  我们都有自己至贵至重的生命。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生命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

  诺贝尔奖获得者埃尔温薛定谔著作《生命是什么》,在书中作者用物理学和化学的原则来诠释生命现象。认为生命以负熵为生,是从环境抽取“序”维持系统的组织并且进化的。并从基因、突变、量子理论来解释生命。

  在薛定谔看来,生命就是在量子力学基础上的人体形成与变化。显然,这是唯物论的观点。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少,比如,有人说,生命就是有机体具有自我繁殖和复制的能力,能从自然界摄取维持这种能力所必需的养料。也有人说,生命除了具有维持在自然界新陈代谢的能力之外,还具有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对自然界进行适应性改造,促进自身进化的能力。这些都是基于机体的生命观。

  当代作家张海迪认为:“活着就要创造,就要探索,即使肢体已经残疾,思想的火花也决不停止迸发。这就是生命,这也是许多诗人和艺术家在他们的作品里还没有表现出来的生命的美丽。”显然,这是基于生命精神的理解。

  德国哲学家马克思认为,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诠释生命。

  《内经》则认为,“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从中医的角度来看,人是天地的产物,是禀天地之气而化生出来的一种生命形式。

  那么,生命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人生无常,生老病死,日暮途穷,如梦幻泡影。生命中福祸相依,时顺时逆;生命如过眼烟云,转瞬即逝。

  我的理解是,生命以心为本,以身为标。进一步说,当从本来理解生命。心是什么,生命就是什么。那么,心是什么呢?

  有形之心,处在胸部左侧肺部之中,统称心脏。属于血液循环系统中的重要器官。无形之心,即灵魂的另一个名字,也称心灵,属于神主生成的非物质活体。

  《内经》认为:“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也就是说,心是与外境沟通的,心通于五脏。

  心在佛家泛指一切精神现象,作为一切精神现象的总称,故曰:“一切唯心造”。儒家把心作为道德修养的关键,故曰:“正心修身”,“存心养性”。

  关于心的来源,王凤仪老善人说:“地赋以命曰心”。人的出生离不开阴阳,天为阳,地为阴,人受阴阳之气以成形。天赋以性,每个人都是出生在一定的环境中,此环境可理解为“地”。地赋以命。人不可能脱离环境而生存,环境便决定了人的命。

  心有天心和人心之不同。所谓天心,即天性;人心,即禀性和习性。所谓人,即是天心与人心的结合体。俗人以人心为主,而修行人则力求把人心变成天心。

  综上所述,人是神与形的结合体。单纯的形不是人,若只有形而没有神,那是尸体,不是人;单纯的神也不是人,若只有神而没有形,那是灵魂,不是人。

  按《内经》的观点,形神兼顾,方成为人。由此说,生命即是形与神的和谐与统一。形与神二者为神为本,以形为标。那么,生命的实质,就是心神。不管是人心还是天心,都是生命的实质。只是人心与天心的层次不同,生命的状态不同,其实质也就有了不同。

  为什么我们要修心养心正心?目的是提升心性,让人心转化为天心,从而让生命更健康,更自然,更恬然,更有价值,更有光彩。(董洪涛)#生命#

  中医里有关于安身立命的智慧,我们学习中医,实践中医,从根本上来说是在寻求如何安顿生命。

  中国人用什么来安顿自己的生命?我的观点是,用中国传统文化。换句话说,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几乎都是关于如何安顿自己的生命的学问。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本身就是关于生命的学问。

  作为一个中医人,我常会感觉很自豪,因为我所学的,是关乎生命与健康的,也是关乎身心修养的,是真正的大智慧。此生能从事中医,为什么不自豪呢?我认为,每个中医人都应该有这样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唯有如此,才愿意深入研究中医,进而提升中医素养和临床水平。

  我的观点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他学问一样,中医也是一门关于安顿自己生命的学问,而且是最接地气的安顿生命的学问。

  孔子说:“道不远人,远人非道也。”就中医而言,正是如此。中医的道就在低处,在民间,在老百姓的生活之中,这是中医的根基,也是我们每个中医人所应该关注的。所以,中医人要想学好中医、用好中医,就要眼睛向下看,要向下去寻道。高处是没有道的。傲慢高山,不生德水,中医人汲汲于向下求道,这自然是谦卑的表现。

  《大学》开篇讲“格物”,我的理解是,对中医人而言,可以把生命与健康理解为“物”,那么,格物就是感同身受,去体会病人的病苦,去进入病人的状态,然后就知道疾病是怎么回事。中医人要格物,需要做好三点:其一,绝不能只读书而不临床,因为中医理论要落在实处,而且中医是以人为本的。若离人远了,就格不成了。其二,不能总是以自己为中心,要以病人为中心,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其三,多听听病人对于不适症状的描述,而不是依赖机器检查。病人的感受是最真实的,也是最有价值的,机器的数据只可参考,绝不能抛弃病人的描述而依赖机器,这样就格不了物了。

  中医人致力于追求生命与疾病的真相,这个过程需要心定而静,静而安。我的理解是,中医人看病,其实即是修行,因为当中医人聚精会神地投入到研究生命与疾病时,心最定,最静,最安,而且此时绝没有怨恨恼怒烦忧愁悲恐等负面情绪。

  中医内涵天地之道,学习中医即是学道,实践中医即是行道。中医人每天学道行道,即是走在“道”上。受“道”的影响,中医人往往心更安静,更恬淡,更无意于物欲和名利。我学习中医并实践中医三十年,我自己的体会:越是深入中医,越觉中医里有让人心静而安的智慧,越是精神恬淡,越喜欢过简单且清静的日子。而且,越是如此,我越觉得很愉悦,越觉得自己的幸福指数升高。

  中医是仁术,中医人要讲《大医精诚》:“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我时常诵读孙思邈的这段话,我的体会是,按其所言去治病,不但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更重视的是,可以提升中医人的精神境界。换句话说,《大医精诚》不但是利他的,亦是利己的。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越是利益病人,就越能提升中医人的身心修养。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医不但是份职业,可以借此谋生,而且还可借中医而感悟人生之道。

  中医学问里洋溢着生命的气息,因为中医本身是关于如何保持健康,如何让疾病早日康复的学问。我们随读任何一本中医古书,里面都写着生命的本然状态如何,疾病又如何,用何种手段让疾病恢复到生命本然的状态。作为中医人,读这样的书,自然会心生欢喜。这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回归到生命阳气健旺的喜悦。因为喜悦,所以有信心,不但对中医有信心,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信心。这个信心足了,生活和工作中就少去了许多的负面情绪。

  有人说,中医书里只教人如何治病,这很枯燥,很乏味,没有意思。我说,那是您不会读。若是换个角度去读书,中医书里写的全是关于生命的真相。学了中医,就可以用医术去帮助病人,岂不快乐?!深入中医理论,徜徉在往圣先贤的智慧里,这难道不是一种享受?!更何况中医的学问博大精深,韵味深长,越读越觉心中清爽明朗,越觉生命有意义,越对未来充满着希望,这难道不是人生的正信正念吗?

  学习中医时,建议先把自己的心放空,把自己的习惯性的想法先放在一边,以一种敞开的心态去阅读它。在敞开的阅读里就会慢慢领悟到,中医里讲的全是正能量,是帮助我们如何健康、如何快乐的真知灼见,是智慧。然后你会惊喜地发现,越是学习中医,越是践行中医的理念,越觉内心平静,越喜欢过简单的生活,越觉得简单中有真味,让人更愉快。

  今时政府重视中医,不少人都对中医有了兴趣。我的建议是,如果想借中医而获得健康,或体悟身心和谐,这是应该支持的。若想借中医而赚大钱,那就趁早别学中医了。为什么?因为中医很难精通,非用毕业的精力投入中医不可。若随便学学,会点皮毛就妄想治病赚钱,无异于谋财害命。就历代所见,真正的中医人往往是淡泊于名利,而以救死扶伤为己任。如此中医人,胸怀博大,“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其人格极高,让我辈仰慕。

  所有的医学都是关于生命的,但有的理念伟大,有的格局狭小。我的观点是,中医即属于不但理念伟大且格局宏大的生命学问。虽然中医不是主流医学,但中医早晚会成为主流医学。为什么?因为今时主流医学不但不能让大家少生病,反而导致慢性疾病越治越多。显然,其理念是错误的。虽然暂时其可以得势,可以大行其道,但不需多久,我们就能看到“眼见他起高楼”,又“眼见他楼塌了”。自古以来,坏的东西是不会长久的,只有好的东西才可能长长久久。眼下正处于这样一个全民健康危机的节骨眼上,中医人还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在我看来,这既是责任,也是信任。

  中医人是有智慧的。我对于智慧的理解是,明白生命的意义,并且看淡世俗的牵绊,而一心寻求着至高的精神境界。

  中医人不会执着于世俗的成功,中医人更愿意深入中医理论,用中医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理念来安顿自己的生命。从中,中医人找到了此生的归宿,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董洪涛)

本文地址:http://www.bx9y.com/renwu/2021-11-12/555093.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健康快报
7*24小时快讯
健康图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