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PCI术后,为什么要首选引朵牌吲哚布芬片?

  • 2025-03-27 17:59:46   
  • 李明朝
  • 快讯

冠心病患者在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预防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关键在于抗血小板治疗。传统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通常包括阿司匹林和P2Y12受体抑制剂。然而,由于阿司匹林可能引起较高的出血风险、胃肠道不良反应以及阿司匹林抵抗等问题,患者的依从性会受到影响,由此增加了PCI术后不良事件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引朵牌吲哚布芬作为一种有效的抗血小板药物,因其独特的优势而成为优选。

引朵牌吲哚布芬的作用机制优势

引朵牌吲哚布芬通过可逆性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COX-1),减少血栓素A2(TXA2)的生成,从而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与阿司匹林相比,引朵牌吲哚布芬的选择性更高,仅抑制血小板COX-1;与受体结合具有可逆性,停药后24小时内血小板功能即可恢复;对前列环素影响不明显,因此胃肠道损伤、出血、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低,且不影响尿酸代谢[1]。

引朵牌吲哚布芬拥有更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

医学权威《常用口服抗血小板药物不耐受及低反应性人群诊疗专家共识》中指出,冠心病患者使用单药抗血小板治疗时,可选择长期服用吲哚布芬等药物;多个研究提示,吲哚布芬可为阿司匹林不耐受或胃肠道反应较大患者的替代治疗[2]。

此外,基于大规模ASPIRATION注册数据的研究显示,与阿司匹林相比,吲哚布芬在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能显著降低BARC 2-5级出血的发生[3]。

引朵牌吲哚布芬还兼具抗凝作用

引朵牌吲哚布芬除了抗血小板作用外,还具有一定的抗凝作用。引朵牌吲哚布芬在阻止血液凝固的过程中表现得比一些常用的抗凝药物还要好。具体来说,它在减少一种名为血小板因子3的物质上比华法林更有效,这种物质与血液凝固有关。同时,引朵牌吲哚布芬在抑制两种重要的凝血因子——凝血因子Ⅱ和凝血因子Ⅹ方面,也比达比加群酯和利伐沙班这两种药物更强。这意味着引朵牌吲哚布芬在预防血液形成不必要的凝块方面可能更有效[1],同时可能减少因血液凝固而导致的健康问题。

引朵牌吲哚布芬用于老年冠心病患者PCI后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2024年一项国内研究旨在比较吲哚布芬和阿司匹林在PCI治疗的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该研究共有115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参与,随访6个月。结果显示,吲哚布芬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阿司匹林组(10.7% vs. 25.4%)。随访6个月,吲哚布芬组终点事件、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严重出血事件发生风险均低于阿司匹林组。这表明与应用阿司匹林相比,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治疗后应用吲哚布芬同样有效,不增加出血的发生风险,并且服药期间不良反应减少[4]。

综上所述,引朵牌吲哚布芬在冠心病PCI术后的应用中,因其独特的作用机制、更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降低出血风险以及抗血小板兼抗凝作用等优势,成为优选的抗血小板药物。特别是在阿司匹林不耐受或存在禁忌的患者中,引朵牌吲哚布芬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替代方案,有助于优化PCI后的抗血小板治疗策略。

参考文献:

[1]刘芳,王建文. 吲哚布芬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的研究现状[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21,37(13):1724-1727.

[2]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中国卒中学会,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分部. 常用口服抗血小板药物不耐受及低反应性人群诊疗专家共识[J].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21,29(5):241-250.

[3]Dai C, et al. Real-world performance of indobufen versus aspirin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nsights from the ASPIRATION registry. BMC Med. 2024 Apr 2;22(1):148.

[4]陆翊超,顾剑,陶金松,等.吲哚布芬用于老年冠心病患者PCI后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J].江苏医药,2024,50(11):1094-1098.

本文地址:http://www.cnzhilian.com/kuaixun/2025-03-27/719086.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专题
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