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吲哚布芬片的效果怎么样

  • 2025-03-27 17:48:18   
  • 李明朝
  • 快讯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一组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主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CS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蚀,导致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进而引起冠状动脉部分或完全阻塞,使心肌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从而引发一系列严重的临床症状,如胸痛、胸闷、呼吸困难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1]。

  对于ACS患者,及时有效地治疗至关重要。常见的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药物治疗是基础,其中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起着关键作用。目前国内外的指南在关于ACS 的治疗中,也推荐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进行治疗[2]。引朵牌吲哚布芬片是新一代的抗血小板药物,在治疗ACS方面有着其独有的优势。

  疗效方面:相较于阿司匹林等传统抗血小板药物,吲哚布芬片不仅可通过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1活性,减少血栓素A2 的合成,来发挥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抑制磷酸二酯酶、肾上腺素、血小板活化因子、胶原蛋白、花生四烯酸等多种物质对血小板聚集的促进作用,从而有效地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3]。多项研究表明,吲哚布芬在预防血栓形成方面具有显著效果,与阿司匹林相比,在一些研究中显示出相似的抗血小板能力,能够降低ACS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如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等[2]。

  安全性方面:阿司匹林在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同时,会抑制内源性前列腺素的合成,导致胃黏膜保护作用减弱,从而增加出血风险,尤其是胃肠道出血。而吲哚布芬对前列环素的影响相对较小,胃肠道反应较轻,出血风险相对较低。此外,吲哚布芬的血小板抑制作用是可逆的,一般停药后24 h左右,血小板功能即可恢复[4],所以,出血风险更低,安全性更高。这对于ACS患者来说非常重要,因为ACS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往往需要联合使用多种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出血风险本身就较高。较低的出血风险意味着患者在接受治疗时,能够减少因出血导致的并发症,如出血性卒中、严重胃肠道出血等,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同时,吲哚布芬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少,胃肠道不适症状如恶心、呕吐、腹胀等发生率较低且症状通常较轻,患者更容易耐受,这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保证抗血小板治疗的持续性,从而更好地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复发[5]。

  在临床应用中,吲哚布芬片适用于那些需要抗血小板治疗尤其是对阿司匹林不耐受或存在较高出血风险的ACS患者。例如,对于合并胃肠道疾病、肝肾功能不全或老年患者等,吲哚布芬可能是一种更合适的选择。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病情严重程度、出血风险评估、并发症等因素综合考虑,决定是否使用吲哚布芬片。在使用过程中,通常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小板功能、出血情况以及其他不良反应,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总之,ACS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需要及时有效的治疗。吲哚布芬片作为新一代的抗血小板药物,在ACS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疗效和优势,尤其是在安全性方面表现出较低的出血风险和较好的耐受性,我们期待吲哚布芬片为ACS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让更多患者受益于现代医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蔡今伦,王立中,贾耀文,等.尼可地尔联合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血小板活化指标及血清BNP、MMP-9的影响[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22,22(9) :1105-1108

  [2] 邓熠,毛雁,胡兴卫.吲哚布芬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疗效及对血管内皮功能、炎性因子和氧化应激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2024,17(35):45-47.

  [3] 翟亚丽,王志刚,武晓云.血清AST/ALT比值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24,19(5) :636-640.

  [4] 裘齐宁,李晓烨,陈庆兴,等.血脂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残余血小板反应性的影响[J].中国临床医学,2023,30(2) :306-311.

  [5]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中国卒中学会,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分部.常用口服抗血小板药物不耐受及低反应性人群诊疗专家共识[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21, 29(5): 241-50.

本文地址:http://www.cnzhilian.com/kuaixun/2025-03-27/719085.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专题
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