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求古训,守正创新,吴以岭引领络病研究新纪元

  • 2024-08-09 17:27:56   
  • 李明朝
  • 快讯

  近期,由中国研究团队开展的《中药芪苈强心治疗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自然医学》发表。

  这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脉络学说营卫理论指导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研究”项目取得的又一项重要成果。芪苈强心胶囊,作为这一研究的核心药物,其诞生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学术底蕴与不懈的创新追求。

  吴以岭教授带领团队,经过40余年不懈努力,在传承古人络病研究基础上,首次系统构建了络病理论体系,芪苈强心胶囊正是在络病理论指导下研发的创新专利中药。吴以岭教授出身中医世家,自幼年起,便与厚重的中医典籍结下了不解之缘。高中时期他自父亲手中接过《医学衷中参西录》《陈修园医书四十八种》等经典中医著作,于繁体的木刻字间寻觅中医学的真谛。

  1977年,随着高考的恢复,吴以岭以优异的成绩踏入了河北医科大学中医系的殿堂,随后又深造于南京中医药大学,成为该校首届硕士研究生。

  在这片学术的沃土上,他系统研习了张仲景的活血化瘀学术思想,并在《内经》《难经》等古典医籍中探寻其学术根源。同时,他也广泛涉猎后世医家的中医学说,力求全面把握络病理论的学术脉络。

  在这一过程中,吴以岭敏锐地察觉到,尽管张仲景等先贤创制的诸多方药在络病治疗上展现出卓越疗效,但自汉代以后至清代叶天士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之前,络病的丰富内涵及临床价值却长期被忽视,亟待深入发掘与整理。

  带着这份对未知世界的渴望与中医传承的责任,吴以岭教授毅然踏上了“络病探秘”的征途。

  “经”与“络”源于古代水利学概念,“经”像是奔流不息的江河,是纵行于人体的主干,流淌着营养全身的气血津液;“络”则像是从江河分流而出的支流沟渠,是网络沟通人体上下内外的细小分支,通过络脉构成的网络则将流行于经脉中的气血津液渗灌濡养人体的五脏六腑、全身各处。“络病”就是这种细小的网络分支发生了病变以及由此累及人体各系统脏器的病理状态。

  经过数年的潜心研究与临床实践,吴以岭教授终于构建起了一套完整的络病理论框架——“三维立体网络系统”。他提出,络病广泛存在于各类内伤外感疾病之中,并据此归纳出络病证候及脏腑络病的辨证论治方法。2004年,一部185万字的《络病学》专著问世,标志着“络病证治”体系的正式建立,为中医络病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络病理论及其应用研究”也因其理论创新及应用成果显著,获得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6年至2015年,经过10年研究,吴以岭教授主持完成了两项国家973计划项目,系统构建了脉络学说并指导了心脑糖(肾)等血管病变防治工作。基于3469例血管病变患者临床调查,吴以岭教授及其团队建立了“脉络-血管系统病”辨证诊断标准,通过分析历代治疗脉络病变数千篇代表方剂,发现了“调营卫气血”用药规律。脉络学说被科技部973项目专家组评议为:“脉络学说营卫理论形成了指导微血管病变性重大疾病防治的新理论,属于中医药学术研究的原创成果”。“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获得了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然而,吴以岭教授的探索并未止步。从“络病证治”到“脉络学说”,再到“气络学说”,他不断攀登学术高峰,为中医络病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特别是他提出的“气络学说”及其核心理论“承制调平”,不仅系统阐述了气络病变的发病机理、辨证施治原则,还深入探讨了气络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等现代医学系统的关系,为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思路。

  40余年的络病研究之路,吴以岭教授始终秉持着“勤求古训,守正创新”的精神,不断将传统中医智慧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为中医络病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他的研究成果不仅赢得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赞誉,更为无数患者带来了福音。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有理由相信,吴以岭教授将继续引领中医络病学的发展潮流,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更多的智慧与力量。

本文地址:http://www.cnzhilian.com/kuaixun/2024-08-09/691948.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健康快报
7*24小时快讯
健康图文排名

文章排行榜

  • 周排名
  • 月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