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让高血压降下来
降低高血压的办法包括生活方式的调整和药物的控制,药物的使用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结合自身情况选择。
1.生活方式调整:建议患者规律作息、戒烟戒酒、清淡饮食、少油少盐、合理锻炼、控制体重、避免剧烈运动、还可以每日自测血压,观察血压的变化情况,出现异常立即就医。
2.药物控制:除调整生活方式外,部分患者还可以通过口服降压药物来控制血压,可以选择的药物有美托洛尔、硝苯地平、地尔硫䓬、卡托普利等,由于药物不存在绝对的安全有效,所以患者需要在医生的建议下结合自身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药物。
首先高血压的形成有很多原因。如个人的生活习惯问题,可以通过调理就能够降压的。比较胖的患者通过减肥就能够降压。减肥有个比例,比如每降十公斤,高压就可能降五毫米汞柱。每减十公斤,低压可能就降2到3毫米汞柱。所以,改善生活习惯是第一。再一个在生活上要注意,吸烟、喝酒会使降压效果降低。刚喝完酒,血压一过性的低一点。但是第二天、第三天它会更高。所以要注意戒烟限酒。现在的社会都是工业化社会,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每个人压力都比较大。原来中国人的观念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早上8点起床,晚上8点睡觉。但是现在有几个人八点睡觉的。特别是年轻人。现在年轻人经常熬夜,还要k歌、上网,这样会把生活规律都打乱。在一种果蝇动物实验机理证明,熬夜不好,熬夜会把生物钟打乱,会降低免疫力,容易影响寿命。这是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奖的一个研究报告。所以,晚上不要经常熬夜或者生活颠倒。还需要经常锻炼、减肥、控制饮食、戒烟、限酒,还有什么呢?心情也很重要,曾调查过百岁以上的老人,发现都是平时心情开朗,任何事从来都不放在心上的人。所以,心胸开阔、心情开朗、心理健康对血压也有好处。因为紧张、生气,会使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所以,血压受神经内分泌的影响很大。这些都是平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如果有时间长的高血压,这时控制生活是基础。到一定程度还降不下来,就该用药。首先先说药物有几类?降压药可以说是这些年心血管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有很多新药产生,其副作用也越来越少,效果也越来越好。整体来说分六大类。但常用的是五大类。五大类药,每一类有其各自的特点。需要结合具体情况来决定吃什么药,比如怀孕时吃什么药,大人怎么吃药,合并冠心病、放支架的人怎么吃药,合并糖尿病的怎么吃药。具体细节有医生会给患者建议。还有一些小妙招可以用来调理。一般就是一些饮食控制,如多吃芹菜能降压,吃点中药、中成药,泡茶喝等可能有一定作用。但是降压才是硬道理。吃西药才是硬道理。所以除了生活锻炼,生活控制等基础以外,六大类药还是要吃,而且要常吃,不能随便停。
本文地址:http://www.cnzhilian.com/jiankang/2024-07-30/690516.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 上一篇:神经性抑郁能治好吗
- 下一篇:连花清瘟胶囊的主治与功能
- 连花清瘟胶囊的主治与功能2024-07-30 13:52:19
- 怎样才能让高血压降下来2024-07-30 13:52:14
- 神经性抑郁能治好吗2024-07-30 13:52:08
- 正规治疗牛皮2024-07-30 13:52:03
- 男人不举的时候怎么办2024-07-30 13:51:58
-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查询入口
2023-05-11
-
中国四大顶级医院
2023-09-13
-
70岁以上老人核酸检测费用多少 新规定明天起不做核酸了吗
2022-11-07 17:44:38
-
十大不建议买的纯牛奶排行,不能喝牛奶的原因
2023-06-30 14:06:52
-
梅婷现任70岁老公曾剑个人资料(曾剑个人资料)
2022-09-08 09:22:36
-
烟台今天已封闭的小区 烟台现在封闭小区名单有哪些
2022-10-12 09:07:30
-
张家界桑植新娘吴梅婚纱照事件完整版 看女主出轨聊天内容视频
2022-11-11 14:27:00
文章排行榜
- 周排名
- 月排名
- 1超30个医疗健康领域鸿蒙原生应用批量上架,鸿蒙生态正加速繁荣
- 2宣泰医药荣膺2024年最佳ESG科创板上市公司TOP10
- 3“智慧赋能 化繁为简”鸿蒙生态助力三甲医院“数字化转型”
- 4“香港理工大学-慧康生物创新研究联合实验室”盛大揭牌,启航生物科技新未来!
- 5京东健康携手信立泰线上首发新药复立坦® 提升慢病用药可及性
- 6金龙鱼公司加速布局海外市场,泰国曼谷召开经销商大会
- 7长沙华程康复医院与太平洋保险签约“湘医伴”合作协议 信息技术助力构建快速康复通道
- 8儿童鼻腔冲洗技术:阶梯式鼻腔冲洗,呼吸更轻松
- 9不断探索前沿技术,骏丰频谱蝉联“高新技术企业”
- 10国际自我保健日:警惕慢病叠加风险,带状疱疹预防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