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团聚,怎么喝酒才“健康”?这10条攻略请收好!

  • 2023-01-19 20:00:02    腾讯健康
  • 陈更
  • 健康

俗话说“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成礼”。春节是阖家团圆、走亲访友的日子,免不了会把酒言欢,觥筹交错。

不少已经“阳康”的人甚至觉得,好不容易“渡劫成功”,一定要好好High一把,喝个痛快!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有关喝酒的那些真相,以及春节期间如何“健康”地喝酒。

酒精是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1类致癌物”(确定致癌物),可能导致肝肾功能损害、记忆力下降、痴呆、高血压、骨质疏松等各种健康问题。而喝醉一次带来的健康损害,可能会持续至少6周[1]。

一项涉及全球数千万人的研究发现,饮酒没有“安全线”——只要喝了,就会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也没有“哪种酒更健康”的说法[2]。

攻略一:能不喝,就不喝,哪怕一滴,有害无益。

很多人发现,喝混酒(交替喝几种不同类型的酒)似乎更容易醉——确实如此!

喝混酒,一方面难以确定到底喝了多少,容易造成酒精摄入过量;另一方面,不同工艺、浓度和成分的酒混着喝可能会发生复杂的反应,加速体内酒精吸收,加大健康危害。

攻略二:如果一定要喝酒,尽量只喝一种。

怀孕期间的女性应尽量避免饮酒,喝得越多,造成不良出生结局(如流产、早产、死胎等)的风险就越大。而备孕期女性可能已经怀孕而自己还不知道,因此,开始准备怀孕的时候,就别碰酒为妙。

哺乳期的妈妈如果喝酒,酒精会通过母乳喂给宝宝,对宝宝造成危害;同时会降低宝宝吃奶的量,不利于宝宝的健康成长。

攻略三:为了孩子,为了自己,(准)妈妈们一定不要饮酒。

很多人都知道:“头孢配酒,说走就走”——吃了头孢类抗生素后饮酒,会发生“双硫仑样反应”,导致心肌梗塞、休克等严重后果。

事实上,甲硝唑、酮康唑、呋喃唑酮等药物与酒精同时使用时,也可产生“双硫仑样反应”。而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阿司匹林及各类降压药、降糖药、镇静催眠药等常用药若与酒精同时服用,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甚至危及生命。服用药物的人应禁止饮酒,饮酒后也不要立刻服用药物。

攻略四:自己正在吃药——是一个很好的拒绝劝酒的理由哦!

那些吹得神乎其神的“醒酒糖、解酒药”,其主要成分大多是一些植物提取物(如姜黄、枸杞、丹参、茯苓等),或者一些维生素和矿物质,可能会缩短“头晕目眩”的时间,但也会让你感觉自己“还能喝”[3]。

但不论是上述什么成分,既没有加快酒精代谢的作用,也不能降低酒精对身体的伤害。

攻略五:真的喝醉了,不如多喝水,勤排尿,然后好好睡一觉。

一喝酒就“上脸”(脸红),是由于体内的乙醛分解速度跟不上乙醇(酒精)的分解速度,造成乙醛这种明确的致癌物在体内大量堆积,故长期饮酒可能增加患肝癌的几率[4]。

所以,劝酒时,请放过那些容易“上脸”的人吧……

攻略六:一喝酒就脸红?那真的别喝了!

不少成年人在喝酒时,喜欢让孩子一起喝一点,或者用筷子蘸点酒让婴幼儿尝尝。

事实上,儿童各器官和神经系统还在发育中,对酒精的毒性更敏感,饮酒可能造成儿童智力发育障碍、癫痫、肝肾损害等多种严重后果,甚至留下终身后遗症。近年来,已经有不少这样的新闻报道了(2岁男孩饮酒过量导致呼吸衰竭死亡[5])。

攻略七:千万别让孩子喝酒!尝一下也不行!

对于不少物品来说,可以使用酒精进行消毒。但是,把酒喝进胃里,会逐步代谢为二氧化碳和水,完全起不到预防和杀灭细菌和病毒的作用。

相反,喝酒还会抑制免疫系统,削弱呼吸道上皮细胞的屏障功能,让人更容易感染[6]。

攻略八:刚刚“阳康”身体弱,尽量别喝了。

咖啡里的咖啡因有利尿作用,会加重身体脱水,让醉酒后更难受[7];茶水里的茶多酚有抗氧化作用,但不能加速酒精代谢;蜂蜜中的果糖确实可以降低血液中的酒精浓度[8],但必须是大量的纯蜂蜜才行,蜂蜜水的作用微乎其微;醋也不会参与酒精代谢的过程。

攻略九:喝醉已经很难受了,不要再喝这些没用的东西来折腾自己啦!

研究表明,高脂肪、高碳水或高蛋白的食物可以延缓胃的排空,从而延缓酒精的吸收[9],让人“更难”喝醉。在喝酒前,可以吃些东西垫垫肚子(包括但不限于米饭、馒头、鸡鸭鱼肉等)。

也可以喝一些酸奶、牛奶、果汁、汤水等,可以稀释胃里的酒精浓度,加速酒精排出。此外,醉酒后不建议用任何方式催吐,可能损伤胃粘膜引起大出血,或导致呼吸不畅甚至窒息。

攻略十:喝酒前,先吃点喝点!

最后,请记住“春节喝酒总原则”——不喝。

如果实在做不到滴酒不沾,那就——少喝点,别喝醉。

愿各位都能度过一个平安健康的春节!

审稿专家:滕光菊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肝病内科副主任医师

参考文献

[1]Disturbing scans reveal how brain damage caused by alcohol carries on for up to SIX WEEKS after you stop drinking.4 April 2019

[2]GBD, 2016, Alcohol, et al. Alcohol use and burden for 195 countries and territories, 1990–2016: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6[J]. Lancet, 2018.

[3]田英平,石汉文.急性酒精中毒诊治共识[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4,23(2) : 135-138.

[4]Brooks P. J., Enoch M. A., Goldman D., Li T. K., Yokoyama A. The alcohol flushing response: an unrecognized risk factor for esophageal cancer from alcohol consumption. PLoS medicine, 6(3), e1000050.

[5]http://new.qq.com/cmsn/20151106/20151106009897

[6]Sarkar D, Jung MK, Wang HJ. Alcohol and the Immune System. Alcohol Res. 2015;37(2):153-155.

[7]美国疾控中心.https://www.cdc.gov/alcohol/fact-sheets/caffeine-and-alcohol.htm

[8]Berman P A M , Baumgarten I , Viljoen D L . Effect of oral fructose on ethanol elimination from the bloodstream[J]. 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Science, 2003, 99(1):47-50.

[9]Arthur I Cederbaum, ALCOHOL METABOLISM.Clin Liver Dis. 2012 Nov; 16(4): 667–685.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484320/

*腾讯医典内容团队出品

分享:

本文地址:http://www.cnzhilian.com/jiankang/2023-01-19/624031.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健康快报
7*24小时快讯
健康图文排名

文章排行榜

  • 周排名
  • 月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