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食品变质的主要因素

  • 2022-12-05 08:15:22    食品互联
  • 陈更
  • 健康
   生物学因素
 
  一、微生物
 
  (一)食品中常见的微生物
 
  细菌:一般表现为食品的腐败,是由于细菌活动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质和氨基酸,产生恶臭或异味的结果。
 
  酵母菌:在含碳水化合物较多的食品中容易繁殖;而在含蛋白质丰富的食品中一般不生长。易受酵母菌作用的有:蜂蜜、果酱、果冻、酱油、果酒等。
 
  霉菌:易在有氧、水分少的干燥环境中繁殖,在富含淀粉和糖的食品中也容易滋生霉菌。
 
  (二)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1—初始污染量较高,温度控制较差(短延迟期)
 
  2—初始污染量较低,温度控制较差(短延迟期)
 
  3—初始污染量较低,温度控制严格(长延迟期)
 
  4—典型生长曲线
 
  (三)影响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因素
 
  1、物理因素
 
  温度、超高压、脉冲电场、电离辐射、微波、紫外线、超声波
 
  2、化学因素
 
  水分、相对湿度、pH、氧气、营养物质与生长促进因子、生长抑制因子、抗生素
 
  3、生物学因素
 
  共生、拮抗
 
  (四)食品中的细菌
 
  致病菌、腐败菌、益生菌
 
  (五)食品中微生物污染的主要途径
 
  1、食品原料本身的污染
 
  2、食品加工过程中的污染
 
  食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原料对成品所造成的交叉污染和车间卫生、加工设施、从业人对成品造成的污染。
 
  3、食品贮存、运输、销售中的污染
 
  食品从加工出厂到销售时,因为贮存条件、运输过程都有可能造成微生物污染,尤其是包装封口破损的食品。
 
  (六)微生物与蔬菜的腐败
 
  特点:
 
  1、属于有生机食品。
 
  2、水分活度大。
 
  3、PH值适合细菌生长。
 
  4、主要腐败微生物是细菌(厌氧菌和兼性厌氧菌),其次是霉菌。
 
  5、细菌引起的最常见的腐败是软腐病。
 
  (七)微生物与水果的腐败
 
  特点:
 
  1、属于有生机食品。
 
  2、水分活度大。
 
  3、PH值不适合细菌生长。
 
  4、主要腐败微生物是酵母和霉菌。
 
  5、有皮水果具有一定的防护作用。
 
  6、低温和高二氧化碳能延缓水果腐败。
 
  (八)微生物与肉类的腐败
 
  特点:
 
  1、属于无生机食品。
 
  2、引起腐败的微生物种类繁多。
 
  3、水分含量与脂肪含量成反比。
 
  4、肉毒杆菌能产生毒素。
 
  5、伴随腐败常产生异味。
 
  6、常采用低温冻藏和腌渍烟熏保藏。
 
  (九)微生物与禽类的腐败
 
  特点:
 
  1、属于无生机食品。
 
  2、引起腐败的微生物主要是细菌。
 
  3、水分含量与脂肪含量成反比。
 
  4、伴随腐败常产生异味。
 
  5、常采用低温冻藏和腌渍烟熏保藏。
 
  (十)微生物与蛋类的腐败
 
  特点:
 
  1、属于有生机食品(溶菌酶)。
 
  2、引起腐败的微生物主要是细菌和霉菌。
 
  3、蛋壳膜能阻止微生物进入。
 
  4、伴随腐败常产生异味。
 
  5、常采用低温冷藏。(涂膜、浸泡)
 
  (十一)微生物与水产类的腐败
 
  特点:
 
  1、引起腐败的微生物主要是细菌。
 
  2、比畜禽肉更易腐败。
 
  3、伴随腐败常产生异味。
 
  4、伴随腐败常产生有毒物质。
 
  5、常采用保活、冷却保鲜和低温冻藏。
 
  (十二)微生物与罐头食品的腐败
 
  特点:
 
  1、引起低酸性罐头腐败的微生物主要是嗜热细菌。
 
  2、引起酸性罐头腐败的微生物主要是耐热、耐酸细菌。
 
  3、引起高酸性罐头腐败的微生物主要是霉菌、酵母菌。
 
  4、高糖含量罐头有时会出现霉菌、酵母污染。
 
  5、常见的腐败现象有:胀罐、平盖酸败、黑变、发霉等。
 
  (十三)微生物与冷冻食品的腐败
 
  特点:
 
  1、引起腐败的微生物主要是嗜冷细菌(少量酵母和霉菌)。
 
  2、与微生物、食品的种类及环境温度有关。
 
  3、与贮藏时间长短有关。
 
  4、与包装、渗透压、PH值等因素有关。
 
  (十四)微生物与干制食品的腐败
 
  特点:
 
  1、水分活度低。
 
  2、引起腐败的微生物主要是霉菌和酵母菌。
 
  3、与食品的种类、环境温度、包装、水分活度、PH值等因素有关。
 
  (十五)微生物与腌制食品的腐败
 
  特点:
 
  1、均为高糖或高盐食品。
 
  2、引起腐败的微生物主要是耐高渗细菌(少量个别酵母和霉菌)。
 
  3、与贮藏时间长短有关。
 
  (十六)微生物与食物中毒
 
  食物污染病原菌(食物中毒菌)所致。
 
  1、感染型食物中毒(沙门氏菌、大肠杆菌、肠炎弧菌)
 
  引起人体消化道感染所致
 
  2、毒素型食物中毒(葡萄球菌、肉毒杆菌)
 
  细菌产生毒素所致
 
  二、害虫和鼠类
 
  (一) 害虫
 
  增加损耗、污染食品
 
  主要种类:甲虫类、蛾类、蟑螂类、螨类
 
  防治措施:
 
  1、加强卫生管理(食品、仓库)。
 
  2、控制环境因素(水分、温度、氧气、反射线等)。
 
  3、分离。
 
  4、杀虫剂。
 
  (二) 鼠类
 
  增加损耗、污染食品、传播疾病
 
  防鼠方法:
 
  1、建筑防鼠。
 
  2、食物防鼠。
 
  3、药物和仪器防鼠。
 
  灭鼠方法:
 
  1、化学方法:利用灭鼠剂、绝育剂、熏蒸剂等化学制剂来毒杀或驱避鼠类。
 
  2、器械方法:用捕鼠笼、捕鼠夹等器械来捕捉鼠类。
 
  3、气体方法:通过提高环境的CO2浓度,阻止鼠类的生存。
 
  三、化学因素
 
  ㈠ 酶的作用
 
  影响质量、导致腐败
 
  Ⅰ 氧化酶类
 
  1、多酚氧化酶:褐变。
 
  2、脂氧合酶:产生异味。
 
  3、过氧化物酶:颜色和风味改变。
 
  4、抗坏血酸酶:营养损失
 
  Ⅱ 脂酶:
 
  脂肪氧化变质,产生异味。
 
  Ⅲ 果胶酶:
 
  组织软化,降低质量。
 
  酶的活性受温度、PH、水分活度的影响。
 
  ㈡ 非酶褐变
 
  常常由于加热及长期的储藏而发生
 
  主要有美拉德反应、焦糖化反应和抗坏血酸氧化
 
  Ⅰ 美拉德反应(羰氨反应)
 
  1、与氨基化合物与糖的结构有关
 
  2、温度、食品水分含量、PH的升高能加快美拉德反应
 
  3、氧、光线及铁、铜等金属离子能加快美拉德反应
 
  4、亚硫酸盐有抑制作用
 
  Ⅱ 焦糖化反应
 
  温度过高所致
 
  Ⅲ 抗坏血酸氧化
 
  1、引起褐变现象
 
  2、与温度、PH有关
 
  3、亚硫酸盐有抑制作用
 
  ㈢ 其他化学因素:
 
  1、包装容器(铁罐)
 
  高含酸量食品的褐变。
 
  高含硫食品的黑变。
 
  高单宁含量食品的褐变。
 
  2、加工容器(铁、铜)
 
  单宁含量食品(食用菌类、栗子、莲藕、芋头、绿茶等)变色。
 
  3、加工用水
 
  铁等金属离子、硬度等。
 
  ㈣ 氧化作用
 
  1、引起脂肪、维生素及色素的氧化
 
  2、产生异味,导致色泽、风味变差,营养价值降低
 
  3、脂肪氧化还会产生一些有害物质
 
  4、与温度、光线、金属离子、氧气、水分等因素有关
 
  5、添加抗氧化剂可防止或减轻氧化作用
 
  四、物理因素
 
  (包括温度、水分、空气、光线等)
 
  一、温度
 
  1、最重要的环境因素
 
  2、温度升高能加速食品的腐败变质(化学反应及微生物生长发育速度加快)
 
  3、对酶促反应的影响较复杂
 
  4、防止高淀粉食品的老化(2~5℃老化速度最快)
 
  5、影响口感(软化)
 
  二、水分
 
  1、影响储藏期高水分活度微生物易繁殖
 
  2、影响营养成分和风味物质:高水分活度易发生酶促反应、非酶褐变、氧化反应
 
  3、影响外观形态:水分蒸发及干耗,导致萎缩和重量损耗
 
  4、影响口感(水分转移)
 
  三、光线
 
  1、加快变质:脂肪氧化加快
 
  2、降低质量:褪色、蛋白质凝固,维生素变化等
 
  四、氧气
 
  1、微生物易繁殖,食品腐败速度加快
 
  2、氧化反应造成营养价值降低,色素、风味物质破坏
 
  五、其他因素
 
  1、机械损伤:影响外观;促进腐败;加快褐变
 
  2、乙烯:催熟
 
  3、外源污染物:食品安全问题
 
  (环境污染、农药残留、滥用添加剂和包装材料等)

本文地址:http://www.cnzhilian.com/jiankang/2022-12-05/616350.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健康快报
7*24小时快讯
健康图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