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压力和困惑时,需要去看心理医生吗?丨世界精神卫生日

  • 2022-10-10 14:00:06    腾讯健康
  • 陈更
  • 健康

每年的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这一特殊节日由世界精神卫生联盟发起于1992年,旨在提高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广大群众对精神卫生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和技能。

今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主题为“营造良好环境,共助心理健康”,旨在通过多种途径的宣传活动,推动全社会提高认识,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关注心理精神需求,在家庭生活、学校、工作单位、社区等环境中,营造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的良好氛围,提供适宜的心理支持和心理健康服务,提升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水平。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精神领域的关注和了解依然存在许多未知和误区。在这里,书评君为大家选择了一些新近出版的心理学和精神健康方面的图书,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助益。

《我需要去看心理医生吗?》,[英]唐娜·玛利亚·波特利 著,刘彦 译,巴别塔文化丨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22年9月版。

对于很多人而言,面对心理治疗,可能还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我需要去看心理医生吗?我该进行哪种类型的心理治疗?市场上都有些什么服务?我将如何受益?我能去找谁?我怎么知道我选的心理治疗是否适合我?这些是人们在面对压力和困惑时可能会问自己的问题,而且他们不确定,甚至会害怕接下来要接受的治疗。

唐娜·玛利亚·波特利(Donna Maria Bottomley)是一位心理治疗师,特长为创伤知情实践。在近二十年的CBT(认知行为疗法)治疗从业生涯中,波特利发现来访者普遍惧怕心理治疗、害怕直面自己的情绪,也见证了心理治疗带给来访者的巨大改变。在这本书中,波特利全面介绍了心理治疗何时开始、怎么寻找治疗师、各类疗法的特点、寻求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等,揭开了心理治疗的“神秘面纱”。在波特利看来,人们惧怕心理治疗和人们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都在于对情绪的恐惧。因此,她运用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知识告诉了我们有关情绪的科学,论证了心理治疗对解决情绪问题非常有帮助。此外,该书还提供了84种传统心理疗法、30种另类心理疗法的信息引导。

《抑郁症与临床疾病:哈佛医学院附属布莱根妇女医院诊疗指南》,[美]阿瑟·J.巴尔斯基 [美] 戴维·A.希尔伯斯威格 著,杨海龙 须怀沙 滕昌军 译,张宁 审校,后浪丨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22年7月版。

当下,大众对抑郁症的关注度逐步提升,它不会再被单纯地理解为仅仅是一种悲伤情绪,而逐渐被正视为一种需要被医治的疾病。但整体来看,大众对它的认识仍不全面。其实,躯体疾病与抑郁症密不可分,但两者之间的关系具有多因素性。该书的作者阿瑟·J.巴尔斯基博士与戴维·A.希尔伯斯威格拥有超过二十年临床经验,主治抑郁症、焦虑症、物质滥用和精神分裂症,就职于哈佛医学院附属布莱根妇女医院

躯体疾病与抑郁症密不可分,但两者之间的关系具有多因素性。两位作者不仅对经验数据进行批判性提炼和总结,还对这些证据进行汇总、评估和分析。作为一本较为专业的临床诊疗指南性图书,该书在理论知识与实践指导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不仅为理解抑郁症提供了理论框架,同时讨论了抑郁症诊断和治疗的一般原则,重点着墨于对共病不同种类的躯体疾病的抑郁症患者治疗的具体方案,以及聚焦于特殊的躯体疾病患者群体。

《诉说忧伤:抑郁症的社会学分析》,[美]戴维·A.卡普 著,幸君珺 萧易忻 译,上海教育出版社2022年10月版。

“你如何向没有得过抑郁症的人描述抑郁的感觉?”这是一本源自患者的著作。戴维·A.卡普以自身经历和社会学的想象力,结合主、客位两种视角和方法,通过对50名抑郁者的亲密访谈,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抑郁经历、想法和感受,为揭示抑郁症复杂的社会过程提供了独特的社会学视角。

该书聚焦于抑郁者如何理解这种从本质上来说是模棱两可的生活情境,他们的抑郁意识如何随时间推移而发展,他们如何看待精神病学和药物治疗,从而如何与家人和朋友打交道。抑郁之痛苦不堪言,且不可预测,卡普的采访时而尖锐,时而令人不安,时而幽默,时而睿智,让我们惊叹于抑郁者在处理痛苦时的勇气,也听到了抑郁的真实感觉。

《好心情练习手册:不被情绪左右的28个习惯》,[日] 西多昌规 著,刘姿君 译,后浪丨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21年9月版。

挫折、失恋、离婚、被朋友出卖和金钱纠纷……这些“痛苦的事”,没有人能够一辈子完全避开。与此同时,由于网络和社交网站的发达,现代人的沟通方式有了极大程度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因为“网络论战”“毁谤辱骂”这类前所未见的纠纷而陷入负面情绪。虽然现代社会变得更加便捷、多彩,很多人却依旧无法摆脱“愤怒”“悲伤”“不安”这些消极影响。现代人的生活和工作中有太多的情绪,包括自己的情绪、周围人的情绪、社会的情绪。当我们无法排除和整理情绪时,最终的结果就是让自己“混乱不堪”“焦躁不已”。

这是一本非常易读且实用的小书。该书的作者西多昌规是日本知名精神科医师。他不仅在大学医院看诊,同时也是投身医学研究的精神科医师、医学博士。西多昌规在多年临床咨询中发现,情绪问题对现代人的生活已经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在书中,他针对“如何不被情绪影响”“正确处理负面情绪”这些事项,提出了 28 个一定能够做到的日常练习。比如,给压力定一个期限,尽最大的努力,做不到就彻底放弃;让情绪达到临界值的自己“暂停一下”,暂时放下不愉快的心情,只专注眼前的工作;想烦恼时,就尽情地烦恼,等到大脑里出现其他事情时,就代表烦恼结束了等等。

《5%的改变》,李松蔚 著,果麦丨四川文艺出版社2022年6月版。

为什么我总是搞砸自己的人生?停不下担心,怎么办?为什么焦虑会成为自己的舒适圈?为什么总是难以摆脱否定的声音?为什么在亲人面前最暴躁?我为何如此虚荣?如何安放控制欲……这一系列的问题,有些是对自我的不满,有些是对原生家庭的痛苦,有些是夫妻关系的烦恼,有些则是工作与生活的矛盾,面对这些真实的人生烦恼,李松蔚从共情和接纳的角度出发,要求提问者在未来一周内,尝试一个没有试过的行动,尝试 5%的新可能,然后把结果反馈给他。这些真实的反馈让我们看到:新的行动带来了新的经验,而当新的经验打破惯性的时候,改变就一步一步地发生了。

作为一本心理学书籍,这本书收录了李松蔚最近两年来通过网络进行心理干预的精彩案例合辑,书中收录44个案例,但不同寻常的是,他提出了一个不同以往的解决方案:重复就是改变。在李松蔚看来,“你只想要100%的改变,所以你才被困住了;现在我们要做的,是先试试把5%做好。用一个极其微小而不同寻常的行动,去打破惯性和困局。”

《摇摆之心:理解躁郁》,[英]达里安·利德 著,张英诚 译,明室Lucida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2年9月版。

上一秒还是狂喜和兴奋,下一秒却变得绝望和沮丧;时而满脑子都是新点子,精力过剩甚至过度活跃,变得前所未有的自信与慷慨,大肆挥霍钱财,时而跌入低谷,感到自卑,萎靡不振,对一切都感到厌弃。为何情绪如同钟摆,在黑暗与光明间来回摆动?

躁郁症,这个曾经仅适用于1%人口的诊断,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总体诊断数已经增加了4000%。要如何解释躁郁症的爆发性增长?它究竟是来自合理的医学诊断还是制药业的营销推广?躁郁症又与当今的消费主义有着怎样的联系?英国著名精神分析师达里安·利德对这些问题展开了探索。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挑战了过往医学史对躁郁症的定义和阐释,而且对躁郁症本身进行了重新的思考。利德告诉我们,只有以新的方式看待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帮助躁郁症患者。

撰文/何安安

编辑/李永博

校对/王心

本文地址:http://www.cnzhilian.com/jiankang/2022-10-10/607990.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健康快报
7*24小时快讯
健康图文排名

文章排行榜

  • 周排名
  • 月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