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岁孩子听父母聊天患上抑郁症 现在的孩子压力有多大?

  • 2022-10-10 12:00:07    腾讯健康
  • 陈更
  • 健康

近日,河南一位4岁的孩子,听闻父母讨论家中出现了变故,很是担心,以至于患上了抑郁症。这则消息很快冲上微博热搜,引发了网友们广泛的讨论。

“一个4岁的孩子,竟然有着大人的心思”

“看把孩子愁的”

“现在孩子早熟懂得很多”

......

然而不仅是这位4岁的孩子,越来越多孩子正被抑郁症的乌云笼罩。

“少年自有少年愁”

抑郁症,是我们并不陌生的一种心理疾病,却也是全世界最容易被误解的病之一。“矫情”“懒惰”“无病呻吟”“心理承受能力差”常常是它的代名词;总是简单粗暴地被归咎于“没事闲的”;明明是生理和心理上都没办法积极起来,却常被人劝“开心点”“想开点”就好了。

在如此艰难的抑郁症群体中,青少年患上抑郁症尤其容易被误解。和成年人面临的社会压力相比,青少年面临的学习压力和成长压力更不易被共情。

而这些误解,多来自人们对青少年群体的固有认知——他们被长辈捧在手心,没有经济压力、无需面对社会的毒打,怎么会得抑郁症呢?最多也就是“心理脆弱”和“青春期叛逆”。

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小孩子不会抑郁吗?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抑郁症已成为导致青少年患病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自杀是15-19岁人群的第四大死亡原因。

在中国2020年度调查发现,青少年抑郁检出率高达24.6%,数据与2009年相当。其中重度抑郁的检出率为7.4%。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抑郁和重度抑郁也呈上升趋势。高中阶段,重度抑郁的检出率已经高达10.9%~12.5%。

被误解的青少年抑郁症

不只是中国,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在全球占比六分之一的10-19岁的青少年人群中,有14%患有精神障碍。这之中的大多数病例从未被发现更没有得到治疗。而对待青少年抑郁症的消极态度,很大程度来源于社会对于青少年抑郁症的误解。

这种误解首先体现在社会对于抑郁症的污名化。在一项对广州市民的随机调查中,人们对抑郁症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偏见。

这些莫须有的“污名化”,让很多人在确诊抑郁症之后,第一想法不是治疗而成了逃避。因为承认自己患有抑郁症,得到的大概率不是安慰,而是鄙夷。比如很多人会嘲讽患者分享自己得抑郁症的经历是流量密码,更有甚者会认为得抑郁症是患者自身的错误。

网综《明星大侦探》里有一期“无忧客栈”就讲述了许多“微笑抑郁症”的故事,他们抑郁之后担心是自己的问题,使自己与众不同,只能用微笑把自己层层伪装起来,来消解社会带来的病耻感,独自吞咽这份痛楚。

有关抑郁症本身的偏见尚存,“青少年”的标签则更加深了社会对青少年抑郁症的误解。自媒体「抑郁研究所」曾针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做过一份调查,根据318份数据反馈,81.41%的子女不愿意和父母倾诉,因为即便和父母说出实情,也得不到理解。

比如,严厉的父亲无法接受一个男孩子会哭会痛,认为这是软弱的表现。于是孩子只能不断自己消化那些眼泪和痛苦。可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又如何解答自己的疑惑,学会自己排解负面情绪?

这也正是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特殊之处,因为年纪还小,所以尤其需要外力介入来帮助他们。如果这时遭遇了拒绝或者讥讽等负面反馈,他们很大可能就不会再次打开心扉倾诉了。

而一个令人难过的事实是,就算能够成功倾诉并得到安慰,抑郁症患者痊愈,也仍然是很困难的事。其中包含着人们对抑郁症的第三个误解——不能科学地治疗抑郁症。

据范海楠和许百华调查显示,公众对向专业人士求助普遍持保守态度,只有34.7%认为抑郁症患者需要接受专业治疗。假如患了抑郁症,过半数受访者愿意选择自己振作(88.0%)、运动(79.1%)、吃甜食(53.6%)、度假(49.7%)等自助方式。

“污名化”“青少年标签”“无法科学治愈”等种种误解,使得多数青少年抑郁症被忽视。而这些误解给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带来的伤害,或许不亚于抑郁症本身。

当家庭成了青少年的“致郁地”

想要正确面对与治疗抑郁症,就得直面根本,探索病因是什么。青春期作为一个独特的发展时期,身体、情感和社会环境都会发生变化,是影响一辈子精神健康的关键时期。所以对于青少年抑郁症来说,更需要尽早发现病因,及时介入治疗。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当青少年接触到的风险因素越多,其精神卫生受到的潜在影响就越大。这些风险包括暴力,特别是性暴力和欺凌,以及苛刻的家庭养育方式以及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

这其中,家庭的因素最值得关注。父母在抑郁症患者生命中留下的阴影,可能比我们想象中更严重。曾有这样一条微博,吐槽一位家长质疑、嘲讽自己孩子“假用功”。在心理医生面前都如此,或许这位家长平时私下的“冷嘲热讽”更是不会少。

一篇简单的吐槽微博却收到151万点赞,11.6万转发。“父母言语打击孩子”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了大范围的共鸣。

我们收集了近两万条微博评论,将包含「爸」「妈」关键字的评论筛选出来,然后通过 Google Cloud 的情感分析API,得出了评论的情感分布。

果显示,当提到父母的时候,负面情感出现的频率远高于正面情感。

在这些评论中,频繁出现的,是“打击”“辱骂”和“贬低”。而伴随这些伤害而来的,是孩子的自卑、压力和焦虑。

中国传统思想说:打是亲骂是爱,棍棒底下出孝子。许多中国式父母认为孩子要在青少年时期打压,将来走上社会才能扛得住压力。

但事实是,很多网友在评论中表示,自己自卑、不自信的性格恰恰就是长期被打压的结果。

这种不注重沟通,不顾及孩子自尊的教育方式,非但不会使孩子更加“坚强”,还可能引发令人心痛的后果。青少年自杀意念就和家庭具有强相关性。

人们总说家心灵的港湾,对于青少年来说,家庭更是其成长过程中寻求心灵慰藉与帮助不可或缺的场所。如果连避风港都没了,还怎么祈求心灵的健康呢?

抱抱正在哭泣的孩子

误解的解除绝不是治愈青少年抑郁症的终点,而比起治疗,提前预防也是重中之重。当面对青少年幼小的心灵,我们又应该如何引导呢?

其实我们要做的,比想象中简单的多。

对于我们身边的孩子们,一个拥抱,一句安慰,一个正面的支持就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对于学校的孩子们,在学校里多开展心理健康课程、讲座,杜绝校园霸凌,很大程度上就能保护他们。

对于社会上的孩子们,倾听他们的声音,即使你觉得他们的烦恼不值一提,但对你无关痛痒的小事,往往会让他们觉得世界崩塌。

最后,千万不要觉得“得了心理或精神疾病很羞耻”,患病也绝对不是患者的错,要及时带他们寻求医疗帮助。

从社会,到学校,再到家庭,有许多可以做的事来预防青少年抑郁,人们可以树立起坚固的围墙来保护尚未独立的青少年们,而不是把改变的责任全压在患者这个最弱的一环上。

就从最简单的做起吧,从抱抱你身边那个正在哭泣的孩子做起。

参考文献:

侯金芹 陈祉妍《2009年和2020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年际演变》

世界卫生组织-青少年精神卫生

温李滔 潘胜茂 唐省三等:《公众对抑郁症态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撰文丨feeya 数据丨feeya、何红闯 设计丨镝数卢瑞丰 编辑丨菜菜 阮欣雨 赤耳

出品丨腾讯新闻 谷雨工作室

腾讯新闻出品内容,未经授权,不得复制和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www.cnzhilian.com/jiankang/2022-10-10/607984.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健康快报
7*24小时快讯
健康图文排名

文章排行榜

  • 周排名
  • 月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