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口吐黄水,迅速死亡……曾肆虐上百年的怪病,病因仍然成谜

  • 2022-06-17 22:00:04    腾讯健康
  • 陈更
  • 健康

1935年的冬天格外冷,黑龙江村子里的雪快把门掩住了。

炕上暖和得很,5岁的张浩还不想起床,却忽然闻见妈妈熬的玉米粥的香味。于是他一骨碌爬起来,用凉水洗了把脸,盘腿坐在炕桌前。可是粥还没喝两口,张浩突然觉得像有只手在自己胃上使劲拧了一下,嘴里的粥都吐到了桌子上。张浩弓着腰跪倒在炕上,口吐黄水、面色苍白。

妈妈吓坏了,怕是“起翻”了。等她找来大夫,孩子已经没有了呼吸。

“起翻”在当地又被叫做“攻心翻”、“快当病”,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村民们更是谈“翻”色变。短短两个月时间,全村286人,57人因此死亡,占全村总人口的五分之一。

这是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山县西城镇光荣村(现英民村)的真实历史。

怪病肆虐了一个多世纪

1935年冬天,东三省正沦陷在日军的铁蹄下,战火纷飞。疾病消息传出后,当时的满洲医科大学曾派人前去调查,但没有找到确切的病因。疾病来源不明,1937年,这种病便以地名被命名为“克山病”。

但在这之前,克山病可能肆虐已久。19世纪初,“闯关东”时代来临,大批汉族人移民东北,垦荒耕种。本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谁知19世纪末,类似的疾病在东北暴发,史料记载为“时疫”。时疫死亡人数之多,使大批移民又逃离当地,另谋生路。

陕西省黄龙县小四村金陵寺的石柱上也曾记载一种“吐黄水病”,与克山病十分相似。按照这个记载,克山病在1858年(一说为1812年)就已有发生。丨图虫创意

20世纪初,东北多地都有关于怪病的记录。吉林抚松县的县志曾这样写到:“每当秋冬,土人辄得一种头昏迷乱呕吐之症。一二日之间,一家或有死至多口者……”也符合克山病的描述。

怪病往往在贫困的农户中蔓延,遭殃的多是女人和小孩,他们胸口难受、吐黄水、手脚凉,而且往往发病急、死亡快,最严重的几个小时内就会离世。恐慌的人们尝遍各种偏方,比如将手指关节用细线勒紧,挑破血管;比如往肛门塞姜或者蒜……却都无济于事。

怪病来了,有时一家绝户,有时一村覆没,仿佛一朵看不见的阴云飘过,带走了所经之处的生命气息。

克山病大面积暴发,调查工作展开

上世纪50年代,克山病再次大面积暴发。这一次,东北、华北、西北、西南16个省区300多个县(旗)纷纷沦陷。这些病区仿佛一条由东北向西南斜挎的腰带,紧紧勒住中国这只雄鸡。

此时新中国已经成立,各地先后组建了克山病医疗队、调查团,去往病区调研,对克山病的发病规律做了详尽的调查和总结。

克山病病区多位于大山脉两侧的半山区或丘陵地带,发病有高发年、平年、低发年之分。例如,黑龙江省1955年克山病发病率为每10万人中32.7人,1960年仅1.9人。在高发年后,通常会有“头年重、二年轻、三年平”的现象。东北地区,克山病常在冬季来袭,“头场雪、三九天、过小年”被称作是发病的“三关”,西南地区则多是炎热的夏季发病。

克山病村落的自然景观:(a) 东北平原;(b)西南丘陵;(c)西北黄土高原。丨Endemic Disease in China

育龄期妇女和儿童更容易染病,有的村子在疾病暴发后更是成了“光棍村”。生活条件差的贫苦家庭也更容易得病,尤其是自给自足的农业人口。最重要的一点是,离开病区,人就不会得病,而进入病区和当地人一同生活三个月以上,就可能遭殃。

同时,临床工作者们很快发现,急性克山病的典型症状是“心源性休克”,也就是心脏泵血功能衰竭,患者因此出现缺血、缺氧、代谢障碍等症状,重要脏器也会随之受到损害。

当务之急是控制克山病近90%的死亡率。

对症下药是常规思路。针对心脏泵血功能障碍的问题,医务人员们试着给病人强心加压、补充血容量,希望能提高心脏自身的工作能力,保障机体供血。但事与愿违,有时一个病人一天能用掉上百支甚至上千支强心注射液,却疗效甚微,几乎是治一例死一例,这让医务人员一筹莫展。

先解决死亡问题吧

1953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科主任于维汉被派往黑龙江克山县,参与相关救治与研究工作。1958年的冬天,克山县北合村一位叫那立民的村民病情严重,恶心不止。几年来的救治经验,让于维汉有了新的治疗思路――克山病人的心脏太过脆弱,强心加压药物会不会进一步增加了心脏负荷,犹如疲马加鞭,导致病情恶化?

于是他反其道而行之,尝试用镇静药物降低耗能,减轻心脏负荷。他把100毫升葡萄糖和一个剂量的冬眠1号(用于降低人体代谢)注射到那立民的静脉里,恶心反应即刻消除。这一天,于维汉给那立民注射了三次药物,使其病情迅速好转。这种亚冬眠、适当补液的疗法,使克山病的治疗出现了重大突破。

两年后,西安医学院(现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教授王世臣尝试用营养心肌代替强心。他把有营养心肌作用的维生素C大剂量注射到病人体内,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经过黑龙江省广泛试用见效后,1965年,大剂量维生素C静脉注射疗法向全国推广。

这两项治疗方式的应用,基本上控制了克山病致死的问题。

攻克了克山病的治疗后,研究人员再一次将目光聚焦在了寻找病因上。毕竟只有明确病因,才能真正意义上防控克山病。

从1953年起,克山病死亡患者的病理解剖工作就逐步开始了。黑龙江省地方病研究所病理组、哈尔滨医科大学病理解剖教研组、北京医学院病例解剖教研组联合,在5年内解剖了103例克山病死亡患者,发现克山病以严重且广泛的心肌损害为主,心肌有广泛分布的溶解性坏死灶,有新旧病变并存的特点,说明病因不止一次作用于心肌

克山病以严重且广泛的心肌损害为主,心肌有广泛分布的溶解性坏死灶,有新旧病变并存的特点,说明病因不止一次作用于心肌。丨原图:图虫创意

1935年满洲医科大学人员去往现场调查时,曾怀疑过克山病是慢性一氧化碳中毒引起的。而病理解剖结果排除了这种可能性,一氧化碳中毒时,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显著,而克山病心肌损害严重,脑组织不受损害。

各地研究人员对克山病的病因有着不同的猜想。由于疾病的地区聚集性,有人认为它是一种传染病,也有人认为它是饮食习惯导致的疾病。而由于克山病多在生活贫困的农户中发病,他们住的是冬不御寒、夏不遮雨的土房子,用的是四处漏风的土烟囱,有人认为克山病是寒冷潮湿的生活环境导致的。

尽管这些猜想没有确切的证据,全国还是实施了“三防四改”的综合性防治措施,也就是:防寒、防烟、防潮、改善饮用水质、改善膳食平衡、改善病区环境、改善居住条件。

微量元素“硒”,进入视野

1965年,西安医学院的徐光禄等人在病区走访调查的时候,发现黑龙江和陕北等地的牛羊会得一种叫做“白肌病”的病。患了这种病的牛羊,肌肉会因营养不良而坏死,这时候兽医会给它们补充硒和维生素E。徐光禄受到启发,克山病的病理变化是心肌坏死,会不会和白肌病有相通之处?

于是,研究人员们一方面采集了病区和非病区石头、土壤、水和主要粮食作物的样本,一方面采集了病区和非病区居民的血液和头发样本,分析了包括硒在内的十余种微量元素和一些有机化合物的含量。

结果和徐光禄预想得一样,病区土壤和粮食中的硒含量远低于非病区,病区居民血液和头发中的硒含量也显著低于非病区。

硒(selenium),元素周期表第34号元素,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科学家们还认为硒是一种有毒性的元素。丨图虫创意

硒(selenium),元素周期表第34号元素,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科学家们还认为硒是一种有毒性的元素。二战时,许多德国士兵肝坏死,于是德国政府请来美国生物化学家克劳斯・施瓦茨(Krauss Schwartz),研究营养与肝脏的关系。施瓦茨发现蛋白质缺乏是引起肝脏坏死的主要原因,而硒对肝脏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这是人类第一次发现硒是健康的保护因子,从此拉开了硒与健康的研究序幕。

1965年的时候,补硒这种方法还没有在人类身上应用过。西安医学院研究组先是用小鼠做实验,随后是大鼠,再之后是狗,最后组员们亲身尝试,才确定了服用剂量。随后,他们在陕西省富县槐树庄农场进行了随机对照试验,将村民分为补硒组和未补硒组,发现补硒组有明显的预防效果。

此后十余年里,中国医学科学院等多个克山病研究室在四川、陕西多个县区开展了上万人的补硒试验,都收到了显著效果。病区居民服用亚硒酸钠片3个月后,血液和头发中的硒就能上升到非病区水平,克山病发病率骤然降低。

克山病病因,至今未明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几乎都没有听说过克山病了。

1995年,距离1935年克山病暴发一个甲子,克山县光荣村立了一块碑,上面写着:“经几代人砥心励志,孜黾相续,终使克山病绝迹克山……”

国际生物无机化学家协会为了纪念施瓦茨,在1979年设立了“施瓦茨奖”,奖励在硒研究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1984年,为了表彰在“硒与克山病”研究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国际生物无机化学家协会将“施瓦茨奖”颁给了中国医学科学院防治克山病研究组和西安医学院克山病研究室。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获得施瓦茨奖。

“公元一九三五年始,此地奇病肆虐,民不聊生,十室九空。固于历史及医学科研水平,逐以地命名克山病,继而在国内和世界一些地区发现此病……经几代人砥心砺志,孜黾相续,终使克山病绝迹克山。参商辗转,一轮甲子,幸北升平,功锤百世,谨建卫生所并立碑纪念。”丨Endemic Disease in China

从地质上看,克山病病区位于气候湿润的东部平原和气候干旱的西部山区的过渡地区,风化作用强烈,水土流失严重,确实容易发生物质的贫化。贫困的农户只吃当地种出来的粮食,所以更容易患病。

但如果说克山病的病因仅仅是缺硒,其实还有很多问题无法解释。

比如为什么有的低硒地区没有克山病发生?为什么同样的条件下,女人和孩子更容易得病?水土中硒含量稳定,为什么克山病有的年份高发,有的年份低发?为什么有的季节高发,有的季节低发?为什么病区的病人和非病人的硒含量没有差别,病人在发病和未发病时硒含量也没有差别?

研究人员推测,克山病的病因应该是“硒缺乏+某种因素”。而关于“某种因素”的研究,有含硫氨基酸缺乏、维生素E缺乏、肠道柯萨奇病毒、玉米霉菌毒素等,但都没有定论。

随着克山病病例越来越罕见,其发病机理、治疗机理的研究都滞留在了上世纪60年代的临床结论上。这个“某种因素”,也许会永远成为一个谜团。在对克山病的介绍上,也只会说它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心肌坏死为主要病理表现的心肌病”。

图中老人名叫梁学礼,是土生土长的克山县人。2017年时,84的他一边看老照片一边回忆往事:“村里人发起病来吐黄水,我就记得赶爬犁去接大夫的工夫,这人就没了……”丨《黑龙江日报》,朱彤2017年摄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像克山病这样在某些特定地区内相对稳定并经常发生的疾病,被称为地方病

地方病通常有三种病因。一是发病地区的水和土壤中某些元素或化合物过多、不足或比例失常,人体因食物和饮水而得病,比如我们熟悉的地方性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等。二是发病地区天然存在某种病原体和储存宿主,人类因接触患病动物或携带病原体的媒介而染病,比如血吸虫病。三是发病地区特有的生活方式,比如我国西南某些地区有在室内敞烧高氟煤的习惯,煤中的氟通过燃烧污染了室内空气,再污染室内储存的食物,居民长期摄入含氟超标的空气和食物而得病。

我国的一些地方病。(1)地方性甲状腺肿,也称“大脖子病”,属于碘缺乏病;(2)地方性克汀病,图中看似小孩的人是成人,属于碘缺乏病;(3)氟骨病,因长期接触过量氟化物引起;(4)(5)大骨节病,至今病因不明。丨左二:China Health Pictorial;右三:Endemic Disease in China

我国曾是世界上地方病病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地方病种类多、分布广、发病率高、公共卫生危害大。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通过大力投入和不懈地调研、预防、治疗及监测,我国在地方病防治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不过,地方病流行的自然环境很难改变,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地方病依然是严峻的公共卫生课题。

可以说,我们对环境的依赖,远比想象的要大。

参考文献

[1]Dianjun Sun.Endemic Disease in China.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2019.

[2]詹思延主编.流行病学(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3]于维汉. 中国克山病研究工作的回顾[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9(01):12-15.

[4]于维汉,于风腾,宋贵竹,刘怀魁,曾绍娟,曾宪惠. 克山病的研究进展[J].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1994(02):110-113.

[5]于维汉. 克山病100年――回顾与展望[J].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4(05):3-4.

[6]王世臣. 试论克山病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1992(02):48-51.

[7]王世臣. 思维方式的变革与大剂量维生素C疗法的创立──纪念克山病发现60周年暨大剂量维生素C疗法创立35周年[J]. 地方病通报,1996(02):7-9+6.

[8]徐光禄. 硒预防克山病和低硒与克山病关系的研究进展──纪念克山病发现60周年暨克山病补硒预防方法创立30周年[J]. 地方病通报,1996(02):1-6.

[9]The Cambridge World History of Food.2000.

作者:甄一凡

编辑:黎小球

本文来自果壳,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cnzhilian.com/jiankang/2022-06-17/595008.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健康快报
7*24小时快讯
健康图文排名

文章排行榜

  • 周排名
  • 月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