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超声质控指标出炉,质控中心主任解读13项指标|医师报特别策划

  • 2022-06-10 22:00:05    腾讯健康
  • 陈更
  • 健康

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提出“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1867年,英国外科医生李斯德奠定了抗菌技术的基本原则;1930年,兰德斯坦纳因发现ABO血型系统而被授予1930年的诺贝尔奖……

从对疾病的认识,到疾病诊断和防治技术的提高,临床专家持之以恒的追问求索以及精益求精的严格要求,在这场璀璨的医学发展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今,人类平均寿命不断延长,公众健康诉求日益高涨,然而,医学发展的脚步并未就此放缓,时刻保持高标准、严要求,是以守护生命健康为天职的医者难以放弃的底线。

日前国家卫健委组织制定的超声诊断、康复医学、临床营养、麻醉及消化内镜诊疗技术5个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公布,这一旨在提升医疗质量管理,规范临床诊疗行为,促进医疗服务的标准化、同质化的质控指标,将有针对性地指导医疗机构科学化、精细化、持续性地改进医疗质量。为了使大家更好地了解质控指标要点,指导临床实践,《医师报》特邀相关质控指标制定者和行业专家解读和分享观点。

给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是医院管理永恒的追求。提升医疗质量,不是锦上添花,而是打牢地基的工作。就像造房子,地基一定要打牢,地基不牢,地动山摇。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医院所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作为医疗市场竞争的核心,医疗质量已直接影响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数据显示,很多病种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呈上升趋势,对医疗质量控制提出更高要求。质控指标体系是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科学、规范的医疗质控指标体系对加强科学化、精细化医疗质量管理,促进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陆续制定印发了部分临床专业质控指标、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国家限制类技术质控指标,对促进相关专业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印发超声诊断等5个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2年版)的通知》发布。通知指出,为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管理,规范临床诊疗行为,促进医疗服务的标准化、同质化,国家卫健委组织制定了超声诊断、康复医学、临床营养、麻醉及消化内镜诊疗技术5个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在此背景下,《医师报》特邀国家超声医学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北京协和医院姜玉新教授,国家超声医学质量控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北京协和医院王红燕教授解读《超声诊断专业医疗质量管理控制指标(2022版)》。

姜玉新教授

王红燕教授

我国幅员辽阔,超声诊疗需求增长迅速导致超声医师资源相对紧缺,超声医师水平参差不齐,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等因素,均会影响超声诊疗质量。根据2020年《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全国平均超声诊断符合率为83.56%,各省分布范围为67.06%~90.14%,我国不同地区超声诊断符合率差异较大,超声诊断水平参差不齐,医疗质量同质化水平有待提高。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手段提高全国不同区域超声诊断水平,不断减少漏诊、误诊,保障患者安全及医疗服务水平,促进超声医学高质量发展。

医疗质量控制指标是反映医院医疗质量特征的科学概念,是对医疗质量进行定量评价的前提和基础。国家卫健委组织制定的《超声诊断专业医疗质量管理控制指标(2022年版)》,对促进超声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两项指标释放重要信号

13项指标中,“提高超声诊断符合率”和“提高超声危急值10分钟内通报完成率”是本专业的医疗质量改进目标,值得重点关注。

“超声诊断符合率”是反映超声诊断质量最重要的指标,体现超声检查对临床的诊疗价值。国家超声医学质量控制中心围绕该指标积极制定改进策略、组织开展改进工作,搭建了覆盖全国的质控网络,设立质控哨点医院,实时监测质控指标,反馈医疗质量,明确改进方向。

关注“超声危急值10分钟内通报完成率”具有重要意义。超声检查对于脏器破裂出血、急性胆囊炎合并穿孔、胎盘早剥等临床危重情况均有重要的检查能力。超声检查作为最常用和最便捷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在临床诊断中的优势日益突出,对协助临床医师迅速制定诊疗策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及时通报超声检查危急值能提高超声医师的医疗安全意识及责任感,加强超声科与临床科室的沟通及协作,促进超声科对危急患者精准诊断水平及应急处理能力的提升,降低不良结局及医疗纠纷发生率,对挽救患者生命、保障医疗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7变13 新增单病种质控指标

2017年原国家卫计委医政医管局委托北京协和医院成立国家超声医学质量控制中心,迈出了全国超声质控体系建设的第一步,具有里程碑意义。

国家超声医学质量控制中心组织全国各省级超声质控中心主任及专家讨论并制定了适用我国的超声专业质量指标,并于2018年11月在《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上发表了《超声医学专业质量管理控制指标专家共识(2018年版)》,全方位、系统性地反映超声医学专业的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现状。

2022年,指标体系持续更新和完善,基于我国超声医疗质量安全情况客观量化分析,在充分考虑科学性、时效性、可操作性的基础上,选择常见病、多发病,并具有超声检查优势的特异性、代表性的疾病,增加单病种质控指标,例如胎儿畸形产前筛查、乳腺病变、颈动脉狭窄、介入超声并发症等相关指标。

准确理解是有效落实的前提

质控指标虽是经由国家超声医学质量控制中心行业专家遴选、论证,但其最终落脚点仍是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在日常的临床工作中,首先要理解质控指标的内容与含义。国家及各省级超声质控中心利用多种形式开展质控指标的宣传、培训、推广,充分利用全国超声质控网络平台,通过专家讲座、优秀案例分享等多种方式,宣传推广质控指标的意义和方法,保障指标在临床应用的过程中不会出现歧义、误解。

其次,需要医疗机构及广大医务人员理解质控指标的目的。质控指标是质量管理的基础,但非最终目的。质控指标并非一成不变。随着质量的提升,质控指标的关注点也会随之变化。质控指标最终目的是帮助了解医疗质量哪些部分需要改进,以及如何改进。通过对医疗质量的结构指标、过程指标、结果指标每个环节的监测,对各地区、各医疗机构的超声质量进行横向比较,查找薄弱及问题所在,并通过运用科学的质量改进方法,确定质量改进的方针、目标,制定改进措施,形成从质量监测到质量改进的闭环管理,从而提升质量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不断提升医疗质量。

质控指标的应用离不开医务人员,也离不开信息化系统支持。目前很多医院质控指标数据的监测仍采取手工采集、人工记录的方式,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医疗质量管理效率。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可以促进质量控制管理向精细化、客观化、可视化发展。

超声新技术 打破传统诊疗模式

鉴于我国超声学科设置及超声医师工作模式的特殊性,参照国际标准,结合中国国情及疾病谱,国家超声医学质量控制中心开展了多个质控项目,牵头制定发布了一系列检查规范与专家共识,是指导超声诊疗规范的重要行业准则。在现有医疗资源框架下,改变现状最有效的途径是发展超声新技术,改进医疗质量管理模式,优化工作流程,实现提质增效。

超声新技术的发展,如超声造影、弹性成像、三维超声、超声导航、融合成像、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等,打破了传统诊疗模式,为患者的诊疗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及手段。探索建立远程超声医疗质控系统,形成国家-省级-基层医院的远程会诊架构,利用5G远程技术,实现跨机构、跨区域和跨专科协作,促进医疗资源下沉基层,提高基层医院的超声诊断技术水平及医疗服务的整体效率。重视多学科协作,实现以患者为中心、以多学科多专业专家组为依托的有机结合,有效消除就诊时间、空间和专业的壁垒,有助于提升医疗质量,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版面一览

排版:冯倩倩

编辑:宋箐

目前1130000+医生已关注加入我们

本文地址:http://www.cnzhilian.com/jiankang/2022-06-10/593777.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健康快报
7*24小时快讯
健康图文排名

文章排行榜

  • 周排名
  • 月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