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检测几天做一次最科学?

  • 2022-05-22 20:00:03    腾讯健康
  • 陈更
  • 健康

常态化核酸检测应是精准防控的一部分,应因地、因时制宜。

撰文 |凌骏

来源 | “医学界”公众号

四月底起,全国多个城市陆续开始布局常态化核酸检测,“15分钟核酸采样圈”频繁引发热议。

如何理解“常态化核酸检测”?据《人民日报》5月20日报道,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负责人表示,检测根据当地疫情防控需求决定,并非要求所有城市均建立步行15分钟核酸“采样圈”,主要是集中在输入风险较高的省会城市和人口千万级城市。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深圳首届疫情防控公卫专家组组长卢洪洲教授则对“医学界”表示,总体来说,常态化核酸检测应是精准防控的一部分,因地、因时进行合理的分级与动态调整,研判后的非风险地区和人群,没有必要固定进行定期、长期检测。

核酸检测几天做一次最科学?

目前,各地的常态化核酸检测仍处于探索阶段,检测频次、开展条件、执行力度等并无统一标准。

关于检测的频率,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负责人称,多地正在合理布局核酸采样点,组织市民最短48小时、最长7天进行一次核酸检测,非要求所有人群均48小时检测一次,具体检测频次由当地根据疫情情况和防控需要确定。

但在疫情相对严重的管控区、封控区等,应多久进行一次检测并无统一执行指南或标准。“医学界”注意到,受疫情影响,不少社区的核酸检测频率高达每天1次,持续7至10天以上。

更有甚者,一位居民告诉“医学界”,其所在的小区目前每天要进行2次核酸检测+3次抗原检测。另一位居民则称,已经连续半个月以上,每天进行1次核酸检测+3到4次抗原检测。

为此,卢洪洲教授对“医学界”表示,最严格的情况下,两天一次核酸筛查也足够了。

“比如说家属中有人确诊,居民发生了‘暴露性接触’,由于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潜伏期大致是三天,根据潜伏中期(1.5天)隔天做一次核酸检测比较科学。”卢洪洲教授称。而据“第一财经”报道,一位传染病专家认为,虽然每个个体排毒的情况总会有一定差异,但发生意外的概率极低,总体上来讲隔天检测的方法是具有科学性的。

另一位公共卫生专家则对“第一财经”称,核酸检测的频次越高,越可能减少错误发生的几率,但只间隔24小时是没有意义的。同时要对核酸检测质量进行严格控制,否则做越多,错误的概率反而越大。

“具体来说,长期连日不间断地核酸检测没有必要,‘性价比’较低。”卢洪洲教授告诉“医学界”。

什么情况下需开展常态化全员核酸检测?

“医学界”注意到,正在发生疫情的北京,目前施行区域核酸筛查与常态化核酸检测相结合,各社区(村)要求严格落实测温、扫码、查验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等管理措施。

但即便是7至14天内无社会面本土感染病例,一些地区也在开展不同程度的全员常态化核酸筛查。

据“山西发布”5月18日报道,太原市所有居民需每周进行1次核酸检测,其他地市居民需10天左右进行1次核酸检测;合肥市5月10日发布通告称,非重点人员每5天开展1次常态化免费核酸检测;张家口市怀安县从5月21日开始,每周1次于全县进行全员核酸检测......

过去两年,核酸检测主要用于疫情暴发地的风险筛查。但随着疫情态势加剧,如今似有逐渐升级为针对非重点人群的常态化防控手段之势。

当地区没有本土病例的平静时期,常态化核酸检测是否有必要长期不间断地进行?卢洪洲教授对“医学界”表示,常态化核酸检测也应做到精准防控。疫情发生时,相关风险地区可做到“应检尽检”,并根据风险研判对检测频率、持续时间进行具体决策。

“但疫情平稳期,要根据风险情况进行分级。由于我国各轮疫情源头主要以输入性病例为主,应对冷链、口岸、物流,包括医疗机构等岗位工作人员进行定期检测。”

“而普通居民中的非风险人群,没有疫情时可恢复到正常工作与生活节奏,没必要每隔3至7天就进行定期核酸检测。”

“常态化核酸检测”是否应该强制执行?

各地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的执行力度同样有所不同。

“医学界”查阅发现,太原市、大连市、义乌市、合肥市等以“半强制”为主,不少地区市民需有效期内的“阴性证明”才能搭乘公共交通,进入公共场所等。

另一些则以“呼吁”为主,江苏省南京市,多位居民告诉“医学界”,目前南京市各区均开展了常态化核酸检测,但主要是“愿检尽检”,暂无相关惩戒性措施,未及时完成检测的非重点人群“苏康码”也不会发生变化。

卢洪洲教授表示,疫情态势相对严峻的地区/时期,可以适度上一些“强制”手段,比如持有核酸阴性证明才可以进出公共场所等。

若当地一段时间内没有本土感染病例,或社会面风险很小,则普通人群就算进行常态化检测也应以“愿检尽检”,呼吁为主。

“比方说行动不便的老人、基层地区的农民等,他们的社会面活动范围很窄,平静时期若没有核酸证明就赋“灰码”“黄码”,限制乘坐公共交通等,不太合理,同时也浪费医疗资源。”卢洪洲教授说。

事实上,核酸检测在疫情防控下的作用早已不言而喻,但另一方面,大规模的常态化检测可能会造成较大的医疗资源支出,居民生活的便利性也会受到部分影响。

如何更科学地制定策略以实现“防疫”和“日常生活”平衡的最大效益比?卢洪洲教授认为,一方面,常态化下的核酸检测使用的是10人混管,成本相对较低。从“早筛”角度有助于早期发现疫情并防止蔓延,比起暴发聚集性疫情后采取各类管控措施,它的成本是划算的。

“而且国内很快就会陆续布局自助式核酸移动车,可在不同区域间移动并通过机器人采样。便民、节约医护人力资源,并避免‘聚集性感染’。”卢洪洲教授透露,之后还会有“家庭式核酸”检测,居民在家就可以筛查。

但从长远来看,若要彻底转“被动”为“主动”,不再需要常态化核酸筛查,甚至是走出疫情,主要还是看疫苗和抗病毒药物。

“病毒只要复制就可能变异,传染性、毒力变强或弱总体随机,不能指望让病毒‘自己’消除威胁。所以我们必须要研发出广谱的疫苗,包括核酸疫苗,提高疫苗接种率,避免病毒的免疫逃逸,降低突破性感染率,真正做到‘预防性接种’。”

“另外,高效的小分子抗病毒药物要进一步攻关,提高可及性,一旦出现感染马上口服药物,避免发展为重症,并降低体内病毒的传染性,只有这样我们才算掌握了主动权。”卢洪洲教授说。

来源:医学界

责编:凌骏

校对:臧恒佳

本文地址:http://www.cnzhilian.com/jiankang/2022-05-22/590267.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健康快报
7*24小时快讯
健康图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