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不一定有害!最新研究表明:对中国来说,老来胖可能更安全
- 2022-05-02 22:00:09 腾讯健康
- 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有超过6.5亿人患有肥胖症(BMI ≥30 kg/m2)。根据大型观察研究,肥胖与疾病/寿命减少3-8年有关,与体重正常的人相比,肥胖导致的过早死亡的风险大约高出13倍。此外,肥胖使人易患各种各样的临床疾病,包括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肾脏疾病、部位特异性癌症、肌肉骨骼疾病和感染。
《自然-衰老》4月25日发表了一项题为“The obesity paradox is mostly driven by decreased noncardiovascular disease mortality in the oldest old in China: a 20-year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的研究。在这项中,来自中国学者为期20年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显示,80岁以上的老年人超重或者轻度肥胖,可能是最有利于健康长寿的。
研究团队分析1998年至2018年我国2.7万余名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的随访数据发现,与BMI正常(18.5~23.9)的高龄老人相比,BMI小于18.5的低体重老人,死亡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失能风险增加30%左右,而超重和轻度肥胖者(24.0~31.9)相应风险却降低约20%。
分析结果显示,在大于等于80岁及组中,全因死亡风险、心血管疾病/非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均随 BMI 指数升高反而降低,而且最佳 BMI 指数在超重至中度肥胖的范围之内。特别是全因死亡风险和非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的最佳 BMI 已经接近肥胖的范围。
研究者进一步分析了死亡风险与腰围(腹部脂肪堆积的指标)的关联,结果显示无论男女,全因死亡风险和非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随腰围增加反而降低。值得注意的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在男性随腰围增加而上升,在女性与腰围呈倒 U 型关联。
所以对于无基础病变的老人来说,无需纠结体重体态,轻度肥胖并不是什么坏事反而是好事。但是对于本身患有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的老人来说,还是要控制体重减少体重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
BMI即身体质量指数,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BMI =体重(Kg)除以身高平方(m2)。之前提出的BMI指数大于25则为超重,大于30则为肥胖。
此项研究中老年人全因死亡风险相关最佳 BMI 为29.3,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相关最佳 BMI 为26.5,非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相关最佳 BMI 为30.6。这些最佳 BMI 均超过之前提出的25,达到了超重甚至肥胖的范围。此项研究表明之前建议的最佳 BMI 的可能不适用于中国8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对于他们来说,最佳 BMI 指数或许应当上调。这也提示我们制定相关健康建议指标要考虑年龄的因素,不能一概而论。
无独有偶,另外来自Circulation题为“Myocardial Rev-erb-Mediated Diurnal Metabolic Rhythm and Obesity Paradox”的研究显示,心衰患者中肥胖者的预后较非肥胖者反而更好。
动物实验高脂高蔗糖饲料可以改善小鼠的心功能,而高脂无蔗糖饲料并无改善。研究者发现高脂高蔗糖饲料导致显著的肥胖和胰岛素抵抗,而高脂无蔗糖饲料效果不大,高脂高蔗糖饲料在造成小鼠肥胖的同时也为脂解作用产生游离脂肪酸提供了脂肪储备。更有趣的是,高脂高蔗糖饲料喂养的Rev-CKO小鼠心脏中的脂肪酸氧化基因表达只在白天(睡眠时段)较常规饲料组有所升高,晚上则与常规饲料无异。除了觉醒时来自食物的脂肪,睡眠时脂肪组织水解产生的游离脂肪酸是心脏氧化代谢的重要底物。
这个现象被科研人员称为“肥胖悖论”。肥胖悖论始于1999年,当时美国密西西比大学医学中心研究人员Schmidt及其同事在处理数据时意外地发现,与正常体重相比,超重和肥胖的肾衰患者行血液透析的生存优势更明显,这种现象被描述为“肥胖-生存悖论”。自“肥胖悖论”现象被发现以来,学界始终对其合理性存在争议。此项研究支持了中国年老人群(80岁及以上)中存在肥胖悖论,确认并阐释了前期的“肥胖悖论”研究成果。
总的来说,年轻人还是要保持适当的体重和BMI,积极锻炼,而老年人不用一味追求减肥去脂。无论胖瘦,身体健康最重要!
参考资料:
Song S, et al. Myocardial Rev-erb-Mediated Diurnal Metabolic Rhythm and Obesity Paradox. Circulation. 2022, 145(6): 448-464
撰文|Ann
编辑|小耳朵
上万科研人员交流基地,扫码加入“科研交流群”,找到组织,让科研更轻松!
本文地址:http://www.cnzhilian.com/jiankang/2022-05-02/585534.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 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的临床表现有哪些特点2022-05-02 22:00:09
- 肥胖不一定有害!最新研究表明:对中国来说,老来胖可能更安全2022-05-02 22:00:09
- JAMA Oncol:肠道微生物组或会改变患者对癌症疗法的反应2022-05-02 22:00:09
- 河北迁安一农民因防疫期间下地,大喇叭公开检讨,当地:管控措施过度2022-05-02 22:00:09
- 印尼通报三名儿童死于不明原因急性肝炎2022-05-02 22:00:09
-
国际学术期刊发文证实: 预防服用连花清瘟可降低新冠阳性率和发热率
2022-03-08
-
什么是阴痛?
2021-10-26
-
美立方国内外专家齐聚 颌面专家团再升级
2021-08-23 11:47:40
-
《热点聚焦》医疗机构内新冠病毒感染防控有了新要求
2021-09-15 20:00:10
-
科兴集团国企还是私企?董事长是陶晓明吗
2022-04-26 17:23:14
-
浙大一院2021年中秋节、国庆节放假及工作安排
2021-09-12 14:00:03
-
什么是阴结?
2021-10-26 10:3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