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居女性甲状腺癌手术无人陪,术后7天复工,坦言渴望理想伴侣

  • 2022-03-15 14:00:07    腾讯健康
  • 陈更
  • 健康

魏琳挂着两个引流袋靠在病床上。靠着靠着,人就滑了下去,脑袋被床和柜子间的缝隙夹住。发不出声,手也够不到呼唤铃。夹了二十多分钟,照顾隔壁病友的护工阿姨经过,瞥见了她,“天啊,你怎么掉缝儿里了?”

这是切除甲状腺的第二天。患甲状腺癌已经三年,魏琳不得不接受手术。住院那天,魏琳把准备好的各类用品塞进大行李箱。平时她开着车匆忙出入,那天出小区时,她难得地推着箱子跟保安聊了一会儿,保安还问她:“姐,这个季节你还出门旅游啊?”她笑笑,没有回答。

到了医院,办手续,“家属呢?”护士问她。

“我自己来的。”

“你自己来的?那你做手术怎么办?”

“到时候再让家属来呗。”

手术那天,是朋友陪了一夜,天一亮人就走了。然后就发生了她掉进床缝那一幕。这一年,魏琳36岁,除了远在老家的父母,没有别的亲人。

被护工阿姨发现的那一瞬间,魏琳拼命点头。“这时候如果有个人能陪着你该多好。”

在腾讯新闻播出的纪录片《她在家》中,魏琳不止一次和导演戴显婧表达过希望找到一个能与她共同生活的人。只是,想要找到这样的人,太难了。

2007年,暑假,在老家做小学老师的魏琳到北京找同学、旅游。晚上八、九点了,同学还在加班,而魏琳的学校每天四点半放学。“加班干什么呢?”她真的好奇。

在招商局大厦楼下,魏琳仰头,看着同学工作的这座大楼,“北京真好,我不想回去了”。她立即回去辞职,没等暑假结束,就又回到北京开始找工作。

第一份工作是在媒体,从管培生做起,轮岗一年后,为了多赚钱,最终选择做销售。起初是卖那种两三百块一个的分类广告。

她摸不着门道,两个月都没有开单。销售总监下了最后通牒:做到月底,行就留,不行就去别的部门。

“您好,我是xx,我们这儿有xx……”这样的推销电话,她一天要打出去几百个。到了周末,为了省电话费,她一个人跑去办公室加班。

“您好,我是xx,我们这儿有xx……”那天,还没等她介绍完,对方就问:“你是魏琳吗?”接电话的就是她的销售总监,“你怎么大周末还去加班?”因为被意外看到的努力,她留了下来,开始获得来自上级的帮助。

到2019年辞职,魏琳已经做了12年销售。休息一年后,再回到职场,她觉得自己没办法再用过去那种拼命加班的节奏来生活。面对互联网公司的工作机会,她着实犹疑。

也是在那个时间点上,一对生了小孩的朋友找到她,向她请教在中国香港购买保险的经验。几年前,去香港买保险一度成为潮流。母亲罹患宫颈癌、姨母患乳腺癌,魏琳目睹、经历,在有经济能力的时候,早早为自己做好了风险管理。

多年的销售经验让她有极强的沟通能力,对数字也更为敏感。为什么买保险?怎么选保险?她清晰地介绍给对方。

“我觉得你比我找到的任何一个卖保险的人讲得都更清楚。”听完她的介绍,朋友鼓动:“要不你去卖保险?我觉得你能卖好。”

她成了一名保险经纪人,对接作为供应商的两百多家海内外保险公司和信托机构,基于客户的需求甄选合适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保险可以简单地分成两类:保身体和保财富。”面对对保险懵然无知的人,魏琳通常从这里讲起。

她的工作要求她了解客户生活里的暗流,这使她对不确定性更为敏感。客户里,有很多与她年龄相仿的单身女性,多在互联网大厂工作,为自己购买医疗险、重疾险,还有不少人为自己购买养老险。

“互联网行业现在特别不稳定,许多人的年薪收入跟股票挂钩。保险是需要综合知识的行业。”魏琳知道,她的客户们对此深有体会。过去一年赚两百万的,随着股价持续下跌,如今的收入都在大幅缩减。“我现在一年能赚一百万,再过三五年,谁还能说得准呢?”不确定性好像悬在每个人头上的利剑。

为什么要周密计算而不能享受当下?听到对自己人生态度的疑问,魏琳会下意识地抵抗:“这种态度有悖于我所在的行业要求的规划。”

为什么保险、规划是重要的?“每个人都得考虑远虑、近忧。好多事情是你没有去想,但不代表说它不会发生。”

闷头狂奔了这么多年,37岁,经历一场大病,魏琳非常清楚,她想要爱人。

关于婚姻,父母没有催逼过她。有一回,她带他们去桂林玩儿,一家人坐下来休息,妈妈跟旁边带着孩子的陌生家庭聊天。“闺女多大了?”人家问起来,“怎么没带孙子孙女出来?”

“我闺女还没结婚。有的人早一点儿,有的人晚一点儿。”妈妈说。

魏琳听了难过。那天她想了很多。自己是不是太任性自私了?她开始猜想,也许婚姻、孩子,这些东西不是父母想要,他们只是希望孩子过得好,在他们离开这个世界后,孩子能有依靠。

魏琳有过一段持续6年的亲密关系。现在她还是会想起一些小而恼人的分歧。比如,她想吃草莓,买35块一斤的,男朋友唠叨她:“为什么不买十几块的?”她觉得莫名其妙,你想要十几块的你随意,为什么要干涉我?如果是为了省钱,那么,同款T恤,你为什么要同时买两件,一黑一白,又有什么必要?

现在,魏琳挺急,急于找到那个合适的队友。但什么是合适呢?这又很难界定。

有时候,她觉得那个人需要可以在某些方面可以让自己心悦诚服,比如衣服穿得好看,有自己耕耘且小有成就的领域。但真的落到生活里,她发现自己的要求要比想象得多。

很多男生,一见面,她看到的大都是缺点。后来她发现,挑剔好像是她的天性,不只是对异性,更是对自己。比如,她常常嫌弃自己不够高,腿不够直。去上心灵课,老师提醒她:你需要先学会接纳自己,接纳自己是个不完美的人,未来才有可能不去挑剔别人。

她尝试改变。用交友App,也找线下的婚介机构。她划定了标准:要有责任心,要热爱生活,两个人要在兴趣上契合。

有些人聊着聊着就成了朋友,加了微信,还一起去露营。但那不是爱。

“你跟那个人是兴趣契合呢,还是你喜欢他?这两个东西是不一样的。”相亲时,一个健谈的男士友善地提醒。

什么是爱?魏琳现在觉得,爱可大可小,说小点儿,夜里起来,你想喝一口水,有人帮你倒。

戴显婧想起她拍过的一个女孩儿。单亲家庭,结婚以前,她习惯单打独斗,因为原生家庭,她也不相信婚姻,直到她遇到自己的丈夫,一个德国男孩。那时她得了皮肤病,男孩回国以后,帮她收集了很多治疗方案,详细地列成文档,告诉她可以购买哪些进口药物。“她一下子明白了,一个人真正爱你,就真的会不求回报地关心你。”

朋友劝过那个女孩,“他也没有固定职业,这可怎么办?”女孩很笃定:“没事,我遇到这么多人,他最关心我,他身上有我喜欢的东西,我可以赚钱来支持家庭。”等男孩再来上海,女孩提出结婚,两人办了简单的婚礼。

“到了30多岁,大家开始放弃一些浪漫的幻想,回归到很实在的需求,开始做取舍。”这是戴显婧的观察。

魏琳也有共鸣,住院时,她发现,即便有伴侣,他也不可能从头到尾全天陪伴。“你想要一个东西,几年都没有成,可能还是要调整你自己的需求。”

我们真实的需求究竟是什么?也许我们自己不了解,亲密的朋友更不了解。

魏琳有很多朋友,孤单的时候,她用各种方式,极力邀请朋友到家里来。他们非常确信:魏琳只有在非常孤独的时候才需要伴侣。但听到朋友想要搬来自己的小区,魏琳激动得手舞足蹈。

“条条框框很多。”这是戴显婧走进魏琳生活后的感受。穿什么衣服,以什么样的形象示人,魏琳会请教设计师。做销售和保险,见客户要穿什么品牌的衣服,背什么品牌的包,这一切都有要求。

第二天要手术了,晚上十二点还待在护士站写PPT。术后第七天,还不能正常发声,就开始见客户,“全程用意念沟通”。连大夫都替她感到累,提醒她:“未来日子不要过得这么要强。”

松弛是困难的。所在的行业,不工作就没有收入。常看的中医一搭脉,发现“虚脉”变成了“弦脉”,是指她的脉搏像按到两端拉直的琴弦,也意味着她情绪急躁。医生微微一笑:“又干活儿了吧?”

那道六厘米长的伤疤横亘在右颈,每天晚上睡前,魏琳要仔细地为她涂抹药膏。

过去,魏琳喜欢那种意志力稍稍超过体力的极限运动,那是她消化坏情绪的方式。现在,她手边常备一本《生命喜悦的祈祷》。

“当身体的某一部位不舒服时,它和你说话。充满关爱地、温柔地问它,我是不是疏忽了什么?……你太紧绷了,要放松也要原谅,疾病不是为了让我们受苦,疾病提醒我们去看我们是怎样地过每一天的生活。我们是每天开朗地过日子?还是每天阴沉地过日子?我们有没有妥善照顾自己的心?”

她开始获得了一些放下理性、计算的时刻。在那样的时刻,魏琳透明、脆弱,与自己对话,与美好的愿望和真实的需求坦诚相对。(来源:腾讯新闻)

撰文|轻舟 摄影|戴显婧 编辑|美里 出品|腾讯新闻谷雨工作室

出品人|杨瑞春 主编|赵涵漠 责编|李佳 运营|张箫 吕晨

版权声明:本文为腾讯新闻出品内容,未经授权,不得复制和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www.cnzhilian.com/jiankang/2022-03-15/575433.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健康快报
7*24小时快讯
健康图文排名

文章排行榜

  • 周排名
  • 月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