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发店200块和2000块的烫染发有啥差别?过年烫染发必备秘籍!

  • 2022-01-27 20:00:13    腾讯健康
  • 陈更
  • 健康

过了小年,年越来越近了。

很多人早早开始准备买新衣服,备年货。

当然,对于很多女性朋友来讲,最少不了的“过年三件套”,烫染发是必备之一。

染发、烫发,美是美了,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顾虑。

200块和2000块的烫染发有啥区别?会不会致癌?会不会脱发?真相究竟如何,今天一起来学习。

200块和2000块烫染发的区别?

搜索

相信有很多人会问:选择更贵的烫染发是不是对头发的危害比较小呢?

药剂成分

贵一点的染发剂大多是植物性成分为主,对发质的损伤较小,而便宜一些的基本上是化学成分,对头发的损伤较大。

最终效果

对于很多染发剂,对色泽的把控度贵一点的更高,染出来的颜色及色泽更好。而贵一点的烫发剂做出来的效果以及持久度也会更好。

决定价位最主要的因素:经验和技术

通常来讲,有经验的发型师对染烫剂作用时间的把控以及调配的剂量也更精准,对发质的损伤以及最后呈现的效果都起关键的作用。

除此之外,理发店地理位置、城市消费水平、理发店消费人群定位也是影响价位的重要因素。

如果发质差且经济富足,可以选择贵一点的染烫发,如果发型师经验充足,发质好的人群也可以选择一般价位的。

但无论什么价位的染烫,都会对头发造成损伤,最好一年不超过2次

烫发和染发哪个危害更大?

搜索

还有一个大家更关心的:烫发和染发可以一次同时做吗?哪个危害更大?

先说结论:染发和烫发不可同时进行,两者都对发质有很大的损害,应相隔两周以上,而染发的危害要大于烫发。

染发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来源于染发剂,有些浅色发色还需要先对头发进行漂色,其中含有对苯二胺及过氧化氢等化学成分。染发剂直接接触头皮,可能会刺激头皮,损害毛囊健康,导致脱发。而漂色剂所含的氧化剂和碱性催化剂会损伤毛鳞片,使发质受损,变得干枯毛躁。

染发剂中含有重金属、苯胺、苯酚及过氧化氢等多种致癌物质,目前为止,关于染发剂的致癌性没有明确结论,但趋向性结论认为染发剂有潜在的致癌性,长期频繁的接触可能增加癌症的风险

国际癌症研究中心2008年的报告显示,职业暴露于染发剂可能致癌,相关动物实验表明长期使用染发剂可导致小鼠精子畸形。

烫发的危害与其烫发方式有关:只烫发梢或者从发根到发梢全烫。

不同方式对头发的危害不同。头发从毛囊中长出来后即为毛干,而毛干其实是已经死亡的角质细胞,本身不会消耗营养,因此,烫发梢只影响了发梢的发质,对头皮并不会有什么危害。而如果要烫发根,可能会影响到毛囊健康,引起头屑或者脱发。

除此之外,染烫发对头发的危害也跟发型师有一定的关系,如上药剂的手法、药剂的量和停留时间等都需要发型师进行判断,如果控制不好,对头发的损伤要比正常使用大得多。

哪些人群不建议烫染头发?

搜索

头皮或发质不健康的人群

头皮有伤、疮疖、毛囊炎等皮损的人群,大量脱发以及发质干枯分叉易断者(包括户外工作者及重症初愈者)不宜烫染发。

过敏体质人群

有荨麻疹、湿疹、过敏性鼻炎以及哮喘等疾病的过敏体质者最好不要烫染发,除此之外,对染烫发剂成分过敏的人群也不要烫染发。

妊娠期及产后半年内的女性

妊娠期及产后的女性内分泌系统变化较大,易脱发、发质脆弱,经不起烫染剂的损伤,而且有些化学物质也不利于胎儿健康,可能引起胎儿发育障碍或致畸。

未成年人

未成年人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染烫发会影响头发的正常生长,且儿童和青少年对染发剂中的重金属及化学成分比较敏感,不建议烫染发。

除此之外,高血压、心脏病患者也不建议烫染发。

染烫发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搜索

关于挑选染发剂

应尽量选择毒性、刺激性较小的染发剂,如植物性染发剂。

如需选择合成染发剂,尽量选择对苯二胺含量在2%以下的产品(6%的对苯二胺浓度仍容易致敏)。

选择包装完整、信息印刷清楚,有相关质量认证的合格产品,如使用进口产品,需有中英文同时标示。

染烫发前的注意事项

皮肤过敏试验

应取少量染发剂或烫发剂涂在手臂内侧或耳后,48小时内没有出现瘙痒、疼痛或水疱等异常反应,再进行染烫发。

发质护理

染烫发前两周要开始对头发进行护理,保证染烫时发质状态良好。

染发前两天不要洗头

头发分泌出来的油脂能起到保护头发和头皮的作用,而这些油脂和吸附在发丝上的灰尘并不会影响染发的效果。

选择一缕头发进行烫发测试

不同烫发剂对发质的损害因人而异,可以先对一缕头发进行测试,观察头发是否出现变色、黏连、变硬或断裂,如果出现这种现象,可延迟烫发或者选用更温和的烫发剂。

综上所述

无论是染发还是烫发

对人体都有一定的危害

能不染烫就不染烫

或控制染烫次数及间隔

一年最好不要超过2次

间隔不可过短

染烫后要好好护理头发

修护受损的发质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科普中国』

本文专家:王文祥,福建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地址:http://www.cnzhilian.com/jiankang/2022-01-27/569241.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健康快报
7*24小时快讯
健康图文排名

文章排行榜

  • 周排名
  • 月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