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主持人3个月瘦了30斤……

  • 2021-10-04 08:00:05    腾讯健康
  • 陈更
  • 健康

第333篇原创文章

今天的题目,我只写了一半,后一半不是故意不写,而是想了半天也不知道怎样准确表达我的意图,干脆省略。

这位知名主持人,是张大大。我们先来看看张老师在他个人自媒体平台上分享的减肥前后对比照:

图片来自张老师个人微博

看完对比照,得出的结论一如既往:减肥等于整容,毋庸置疑。

我们再来看看他关于减肥方法和心得的总结:

相信看完上面的分享,很多朋友会心里一动,人家可以用3个月减30斤,我不求那么大的进步,3个月10斤也是完美蜕变啊!所以,要不要试一试张大大的减肥饮食呢?至少听上去有点儿靠谱且不那么极端……

在你下决心复制他的减肥法之前,我想先说说我的一些个人想法,供大家参考。

先说说我认为值得肯定的方面

懂得遵医嘱且拒绝减肥药,这一点,首先要竖大拇指。因为,这是远离减肥误区的基础之基础;

意识到了不吃宵夜多喝水对于体重控制的重要性,非常好;

树立了基本的健康瘦身观,知道减肥不能靠饿肚子,而是要“管住嘴+迈开腿”同步进行,且有毅力坚持下来,值得肯定。

饮食调整过程中,能够通过自我学习了解并认识到生酮饮食的副作用,没有盲目一直追风,很好。

意识到控糖的重要性,且对控糖的概念基本清晰:知道需要控的是简单糖,比如奶茶里的添加糖。而不是把碳水和糖混为一谈,这也是相对较为难得的。毕竟网上“乐于分享”的人里(不乏网红和流量明星)都认为碳水=糖。

再说说我认为有待调整或者纠正的

对“碳水”的偏见。近两年因为“控糖”概念的混淆,和生酮饮食的商业炒作,很多朋友,包括一些有名望的人物(不止是流量明星和网红),都在盲目率领生酮或低碳的饮食模式(这里的低碳,指的每日碳水化合物摄入量非常低的低碳,而不是我们认为健康风险相对较小的低碳)。他们能够“看到眼里”的,是“瘦身成功案例”、或者自己在短时间之内迅速掉秤的“奇效”,他们看不到眼里的,是很多人的反弹、代谢指标(比如心血管和肾脏相关)的长期改变(注意哈,不是短期因为体重下降带来的各种指标的改善)。

他们也不知道,基于对中国人群的研究,受人种遗传学特点的影响,国人与欧美人对三大营养素的利用度和需求是有较大差异的。国人对碳水的需求其实是高于欧美人种的,而对脂肪、尤其是来自动物性食物的脂肪在内脏周围的囤积能力是比欧美人“厉害”的。

低碳饮食,其实会根据碳水的供能比,分成不同程度的低碳。低到40%以下,甚至15%以下,是有一定健康风险的――很简单,脂肪和蛋白质的摄入量势必增加。而大多数选择低碳水饮食的人,蛋白质的来源主要是肉类,且主要是猪牛羊肉(即红肉类)。“大口吃肉无需忌口还能瘦”――这常常是他们在朋友圈和其它自媒体平台展示自己“幸福减肥”秘笈的标准广告语。肉类特别是红肉类的大量摄入,容易增加缺血性心脏病和肠癌的发生风险。而植物性食物摄入量的相对不足,会加重各类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

“碳水质量”。网上最近流行一种观点:碳水分为“高质量碳水”和“低质量碳水”。我仔细了解了一下,发现:所谓的“高质量碳水”,基本指的是粗杂粮;而“低质量碳水”,基本指的是精米精面。而前些天某国家级官微发布的一条对一位营养专业人士的采访中,则将面包煎饼都归类为了“低质量碳水”,理由是:“比馒头和米饭加工程度深,都是加工后的碳水,所以是低质量碳水”……说真的,看到这一观点的时候,我有些错愕!毕竟,煎饼(我理解的是煎饼果子的煎饼)的加工程度还不及馒头,不需要发酵和蒸制,一摊就好啊……而普通的面包,相比于馒头的热量和升血糖速度,也都没有显著差异啊,怎么就成了“低质量”了呢?

无论高低质量碳水的划分依据是何,我都是不敢苟同的。理由很简单:对于一部分人(比如糖耐量受损、胰岛素抵抗、糖尿病等),易消化的碳水在特定进食条件下(比如只有白馒头或白米饭,且进食量大),确实不利于血糖的控制和总体健康。但是,对于另外一部分人,比如有慢性胃炎但无血糖担忧、或者生长发育期的婴幼儿等,反而是他们饮食中适量需要的碳水。

我个人的态度是: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将除添加糖之外的碳水武断定义/分类为“高质量”或“低质量”,而是应该有针对性地告知不同人群:你可能更需要这一类;或者,你的饮食里,全谷类的占比建议为这么多更合理。

总之,保障全谷类摄入虽然广泛有益于多数人的全面健康,但不代表大米白面就要被一棍子打死。

特别想对那些抱持“碳水害人不浅”观点的朋友说:

食物是用来帮助人类的,我们应该感恩,而不是憎恨。我们对食物的评价,应该更客观一些。人类的大多数健康问题,都是人类自身的行为与习惯导致.把责任推卸给供给和养育我们生命的食物,说好听了是不科学,说难听了,就是自私+愚蠢!别忘了:当初,你我的父辈和祖父辈们,就是靠着土豆红薯小米麸糠赐予的力量,捍卫了伟大祖国的万里江山,开创了功勋卓卓的新时代中国!

所以,全面诋毁粮谷薯类,真的不是个理智的认知方向。

高蛋白饮食。已有的研究数据告诉我们:长期(比如6~12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高蛋白饮食(供能比>25%,或者>2克/公斤体重),对健康人的肾功能可能有负面影响。肾脏哈,大家还是应该多关爱它一些的!

体重监测。张老师提到吃了糖油混合物的次日,他的体重增了1.8斤……其实呢,不是集中吃了一些热量高的食物(比如他说的糖油混合物),就能对长胖这事儿产生“立竿见影”的促动作用,体重计上次日攀升的数字,只是你吃进肚子还没有来得及被消化吸收排出粪渣的食物重量,以及有可能因为需要消化它们而增加的水分摄入(比如因为口渴多喝了两杯水)。

这么说的目的,是为了缓解你们的焦虑。以“一周”来观察体重的波动,会更让你舒服一些。

最后,跟大家碎叨几句我的建议:

不论想减肥 还是想“养生”,吃饭这事儿,都不要走极端,参考各国膳食指南,至少不会出大错。

―― 全文终 ――

喜欢就转给有需要的人吧

(文中用图来自网络)

遂谦碎碎念

做好你的健康选择,别盲目~

小屋主人简介

刘遂谦澳洲DAA认证注册执业营养师(APD),中国营养学会认证注册营养师,澳洲DAA及中国营养学会会员,悉尼大学临床营养学硕士研究生(MND),同时持有美国波士顿大学医学院儿科营养研究生课程证书,临床营养师,科普工作者,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关爱孕产妇健康公益活动专家团成员,北京健康管理协会营养管理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婴幼儿辅食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Krause营养诊疗学》等译著的翻译委员,众多杂志及媒体营养专栏作者,曾主编过五套母婴类图书,著有《宝宝喂养7堂课 告别焦虑从食育开始》一书。十年面对临床老幼孕产病患,认定未病防治和心理支持,是医者帮助和疗愈的方向――科普之路,我们一起努力。

个人微信公众号平台:Liu_suiqian

参考文献:

Wan Y, Wang F, et al., Effects of Macronutrient Distribution on Weight and Related Cardiometabolic Profile in Healthy Non-Obese Chinese: A 6-month, Randomized Controlled-Feeding Trial. Ebiomedicine 2017;22:200-207

Wan Y, Wang F, , et al., Effects of dietary fat on gut microbiota and faecal metabolit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cardiometabolic risk factors: a 6-month randomised controlled-feeding trial. Gut. 2019. doi: 10.1136/gutjnl-2018-317609

High-protein diets and renal health. J Ren Nutr. 2015 Jan; 25(1):1-5.

Peter Marckmann, et al., High-Protein Diets and Renal Health. Doi: 10.1053/j.jrn.2014.06.002

Fiona C Bull, et al., (2020).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0 guidelines 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dentary behaviour. Br J Sports Med, DOI: 10.1136/bjsports-2020-102955

本文地址:http://www.cnzhilian.com/jiankang/2021-10-04/531995.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健康快报
7*24小时快讯
健康图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