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感冒进入高发季节,接种疫苗和做好手卫生是最有效预防手段

  • 2021-09-27 14:00:04    腾讯健康
  • 陈更
  • 健康

十月秋高气爽,我市气温逐渐凉爽,昼夜温差较大,国庆假期人员流动频繁,发生聚集性疫情的风险较大。此外,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进入高发季节,手足口病也将迎来秋季发病小高峰。市疾控中心提醒市民,国庆假期来临,在防范新冠肺炎的同时,还要加强对流感、手足口病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预防措施。同时,国庆期间避免非必要的跨境出游,国内旅行避开存在中高风险的区域,出行回连的市民,要做好个人健康监测,一旦出现身体不适,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旅行史。

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新冠肺炎为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人群普遍易感,潜伏期 1-14 天,多为 3-7 天。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少数伴有鼻塞、流涕、咽痛、肌痛和腹泻等症状。近期我国多地发生由境外输入导致的本土聚集性疫情,经基因测序均为德尔塔变异株。该变异株具有 4 大特点:

1. 传播速度快,传播能力显著增强。较以往其他变异株的传播能力提高了一倍,比在英国发现的阿尔法变异株传播能力提高超 40%。

2. 病毒载量高,传染性强。德尔塔变异株载量为原始毒株 1260 倍,具有较强的传染性,病人呼出的气体毒性大。

3. 潜伏期短,治疗时间长,易发展为重症。从各地疫情发展情况看,有地区在 10 天内就传了五六代,病毒传播速度在加快,患者核酸转阴所需时间延长。

4. 可能出现"免疫逃逸"。德尔塔变异株可能存在免疫逃逸,但疫苗仍有保护作用。确诊病例中未接种疫苗的人群,转为重症或者发生重症的比例显著高于接种疫苗人群,疫苗对该变异株仍有保护作用。

患者感染"德尔塔"毒株后,早期症状可能仅表现为乏力、嗅觉障碍或者轻度的肌肉酸痛,症状非常不典型。由于"德尔塔"变异株患者的病毒载量高,呼出病毒浓度大,传染性极强。

目前我国部分地区疫情仍处于上升期,社区传播仍未阻断。提醒市民非必要不前往疫情发生地,假期出行做好防护措施。

预防小贴士:

1. 请市民持续关注国内中、高风险地区调整情况,尽量避免前往国内涉疫区以及中高风险地区。如确需前往,请向所在社区(村)和工作单位报备,按规范落实返连后的疫情防控措施。

2. 在商场超市、农贸市场、影剧院、医院、旅游景区、公共交通工具、候车(机)室等公共场所,规范佩戴口罩、配合验码测温、保持一米安全距离等。

3. 保持手卫生,勤洗手、准备免洗手消毒液、消毒湿巾等物品。养成文明用餐、聚餐使用公勺公筷、注意咳嗽礼仪等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4. 接种新冠病毒疫苗仍是目前预防控制新冠肺炎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请符合接种疫苗条件的人群尽快到接种点进行接种。

5. 持续关注自己和家人健康状况,一旦出现发热、咳嗽、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或丧失、腹泻等症状,及时做好个人防护,到就近发热门诊排查诊治,就医过程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二、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拥挤和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会加速病毒的传播。流感还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引起感染。我市每年的 10 月至次年 3 月是流感的流行季节。

目前认为接种疫苗和做好手卫生是预防流感的最有效手段。做好手卫生、勤洗手、戴口罩对预防流感的传播较为重要。

三、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是发烧,随后会出现疱疹,集中在手、脚和口腔周围,因而得名。5 岁以下儿童是高发易感人群,学校、幼儿园的孩子们每天生活在一起,增加了交叉感染的几率。

预防措施 :

1. 家庭防病知识

饭前便后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或使用有消毒功能的免洗洗手液。在把手洗干净之前,不要揉眼睛、抠鼻子、吃手,或者伸手抓东西吃。勤洗澡,喝开水,不喝生水、忌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陪护人员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消毒,并妥善处理污物。

手足口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 不要和疑似手足口病、急性胃肠炎的病人亲密接触。

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或其他个人物品,用一次性毛巾或纸巾清理患者的鼻咽分泌物、呕吐物、粪便等,并及时消毒被上述分泌物或排泄物污染的物体表面或环境。

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经常清洁和消毒 ( 含氯消毒剂 ) 常接触的物品或物体表面,如奶瓶、奶嘴、玩具、家具等,清洁后用消毒液进行擦拭或浸泡消毒,作用 30 分钟后,用清水擦拭或冲洗干净。

2. 学校和托幼机构的防控措施

学校、托幼机构应有效落实因病缺课追踪登记制度、晨午检制度、患者隔离制度、返校证明制度、校室消毒措施,发现可疑病例,及时采取隔离治疗,禁止带病上课,防止疫情蔓延。

3. 积极开展预防接种

针对手足口病,国内自主研发了 EV71 疫苗,但是目前该疫苗的接种率还不高,主要由于大家对它的认识有限,若疫苗群体接种率达到一定水平,就会在人群中产生免疫屏障,发病率会大幅度下降。目前该疫苗属于二类疫苗,需要家长自费接种。6 月龄至 5 岁儿童可选择接种,接种 2 针 ( 间隔 1 个月 ) ,接种前可咨询附近的接种门诊。

四、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蜱类传播的病毒疾病。常见症状为感染病毒后,病人急性起病,发热,体温多在 38 ℃以上,重者可达 40 ℃以上,并会出现头晕、头痛、全身瘀点瘀斑、浑身无力、肌肉酸痛,有时还会出现厌食、呕吐、腹痛、腹胀、腹泻等症状。

该病是由带病毒的蜱通过叮咬吸血传播病毒,直接接触患者血液及血性分泌物也能导致感染。此外,蜱虫也会聚集在在牛、羊、猫、狗、老鼠的身上,接触这些动物时,也要注意不被动物身上的蜱咬伤。

预防措施 :

1. 进入草地、树林尽量穿长袖衣裤,扎紧裤腿塞入鞋袜;衣物最好穿浅色,便于及时发现附着的蜱虫。

2. 避免长时间在草地、树林等环境中坐卧,尽量不穿凉鞋或拖鞋。

3. 可在裸露的皮肤及衣物上涂抹含有避蚊胺的驱避剂(2 岁以下儿童不建议使用)。

4. 回家后检查身体和衣物,清理可能附着的蜱虫。

5. 发现蜱叮咬不要生拉硬拽,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再用尖头镊子夹牢蜱头慢慢施压把蜱拉出。移除蜱虫后,需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

6. 一月内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当及早就医,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半岛晨报、39 度视频记者黄凤桐

本文地址:http://www.cnzhilian.com/jiankang/2021-09-27/530760.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健康快报
7*24小时快讯
健康图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