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莲出九药 通身皆为宝

  • 2021-09-12 20:00:09    医药卫生报
  • 陈更
  • 健康

原标题:一莲出九药 通身皆为宝

在绚丽多彩的中药世界里,有许多药物同源同宗不同位。莲在我国的种植历史已达3000年,是一种经济型的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莲在中国的本草中最早记载于《本草纲目》,名为“莲花”,从古至今,很多文人墨客留下过赞颂莲的诗词。莲整株植物的各个部位都可以作为药用,但具体药用部位不同,功效有所差异。古语有“一莲九药”之说,荷花、荷叶、荷蒂、荷梗、莲子、莲须、莲房、莲子心、藕及藕节等均具有药用价值,是历代医家施治疾病的良好药材,其中莲子、莲子心、莲房、莲须、荷叶及藕节更是被收录在202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这些中药材同属于睡莲科植物莲。

荷 花

荷花为莲的干燥花蕾,又名芙蓉、芙蕖、水华,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中药大辞典》记载:“微有香气,味苦涩,以未开放、瓣整齐、洁净、气清香者为佳。”莲性温、味苦,功效为祛湿消风,活血止血,用于跌打损伤、呕血、天疱疮、湿疹等。《本草纲目》中记载:“莲花,主治镇心益色,驻颜轻身,天疱湿疮,难产催生,坠损呕血。”

荷 叶

荷叶是莲的干燥叶。荷叶入药始见于唐代孟诜的《食疗本草》,以“藕叶”为名载之。夏、秋二季采收,晒至七八成干时,除去叶柄,折成半圆形或折扇形,干燥。夏季有用鲜荷叶或初生嫩叶者,以叶片大、完整、色绿、无斑点者为佳。荷叶味苦,性平,有清暑化湿、升发清阳、凉血止血之功效,用于暑热烦渴,暑湿泄泻,脾虚泄泻,血热吐衄,便血崩漏。荷叶炭收涩化瘀止血,用于出血症和产后血晕。

《证治要诀》中记载:“荷叶服之,令人瘦劣。”现代荷叶常被作为减肥茶饮,但本品质轻、升散,久用有耗气散精之弊,故不宜长期使用,虚弱之人不宜用。

荷 梗

荷梗,又名莲蓬杆、荷叶梗,为莲的干燥叶柄或花梗。其味苦,性平,归脾胃二经,具有解暑清热、理气化湿的作用,主治暑湿胸闷不舒,泄泻,痢疾,淋病,带下等病症。在《温热经纬》的“清暑益气汤”、《医醇剩义》的“加味茵陈汤”和“三解汤”、《张伯臾医案》中的“复方犀角地黄汤”等经典处方中都有荷梗的药用。

荷 蒂

荷蒂为莲的叶基部,叶与梗相接部位,性温,味苦,具有解暑除湿、止血安胎之功效,主治暑湿泄泻、崩漏下血、妊娠胎动不安等病症。《本草拾遗》中记载:“味苦性平且无毒,主安胎,煮服后可去恶血、血痢。”

莲 须

莲须为莲的干燥雄蕊。夏季花开时选晴天采收,盖纸晒干或阴干。味甘、涩,性平,归心经、肾经。有固肾涩精之功效,用于遗精滑精,带下,尿频。《本经逢原》中记载:“清心通肾,以其味涩,故为秘涩精气之要药。”

莲 房

莲房,亦名莲蓬壳、莲蓬、莲壳,为莲的干燥花托。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果实,晒干,《本草崇原》认为本品陈久者良。其味苦、涩,性温,归肝经。具有化瘀止血之功效,用于崩漏,尿血,痔疮出血,产后瘀阻,恶露不尽。为了增强莲房的止血功效,临床中多经炒炭后用,内无瘀滞者及孕妇应慎用。

莲子及石莲子

莲子为莲的干燥成熟种子,被誉为“脾之果”,是常用的药食两用之品,《神农本草经》列其为上品。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割莲房,取出果实,除去果皮,干燥,或除去莲子心后干燥。味甘、涩,性平,归脾经、肾经、心经。具有补脾止泻,止带,益肾涩精,养心安神之功效,用于脾虚泄泻,带下,遗精,心悸失眠。莲子虽是一味平补、敛补心、脾、肾三焦的药物,因长期大剂量服食可致腹胀、呕吐、消化不良,甚至痞满痞胀或大便秘结,故不宜大剂量常食,。

石莲子由莲子堕入淤泥,经久坚黑如石而得名。石莲子性凉,具有清热、止痢的作用,为热毒噤口痢之专药。

莲子心

莲子心为莲的成熟种子中的干燥幼叶及胚根。味苦,性寒,归心经、肾经。具有清心安神,交通心肾,涩精止血之功效,用于热入心包,神昏谵语,心肾不交,失眠遗精,血热吐血。《本草再新》中记载:“清心火,平肝火,泻脾火,降肺火。”入汤剂用量为1.5克~3克,因苦寒之品易损人体阳气,故脾胃虚寒者应慎用。

藕及藕节

藕为莲的根茎,横生于水下泥中,夏季、秋季采收,多鲜用,其味甘而性寒,归心经、肝经、脾经、胃经,《本草经疏》中记载:“藕生用能凉血止血、除热清胃。”主治口鼻出血、产后血闷、热渴烦闷等病症;熟用则可益血补心、健脾开胃,主治下焦积食、泄泻等。

藕节为莲的干燥根茎节部。秋季、冬季采挖根茎(藕),切取节部,洗净,晒干,除去须根;味甘、涩,性平,归肝经、肺经、胃经;具有收敛止血,化瘀之功效,用于吐血,咯血,衄血,尿血,崩漏;生藕节偏于止血且兼化瘀,制炭后可增加止血作用。

小 结

自古以来,植物莲的各药用部位都是分开记载的,功效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其原因可能与所含化学成分类别及含量差异有关。经过学者的不断深入研究,目前所报道莲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生物碱、黄酮、萜类等。

莲既是饮食佳品,又是药用上品,临床药用有根、叶、花、籽实之别,药性有寒有温,药味有苦有甘,功效有清有补,有通有涩。在用药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药物的特性,不可混用、代用,避免药学事故的发生。(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统筹:刘旸

责编:张驰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http://www.cnzhilian.com/jiankang/2021-09-12/529439.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健康快报
7*24小时快讯
健康图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