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新知|那些老师不能说的痛,这些“职业病”千万要当心!

  • 2021-09-10 18:00:05    腾讯健康
  • 陈更
  • 健康

【那些老师不能说的痛,这些“职业病”千万要当心!】

老师们,今天的教师节过得怎么样?大数据显示,教师中的“职业病”患病率一直很高,许多教师患有“职业病”。今天,王医生将和你们谈谈教师应该注意哪些疾病,采取哪些预防措施,尽快治疗。

频繁使用声音――咽喉炎、声带息肉

在学习过程中,人们经常发现他们的老师的声音在某些天突然变得沙哑。这是因为教师需要经常讲话,而且日复一日的高强度讲话增加了教师患咽喉疾病、咽炎、声带炎症和息肉的风险。

咽炎的症状主要有咽部瘙痒、疼痛和异物感,严重者可出现嘶哑、甚至失声。声带息肉是指声带长期高音、发音频繁或发音不当引起的慢性炎症,导致声带息肉的形成,其主要症状是喉咙痛和声音嘶哑。

为了保护你的嗓子,有以下几点需要做:

避免大声说话,必要时使用扬声器。

纠正不正确的发音方式,比如尽量不要发出“尖而高”的声音。

注意保养和喉咙的滋润,如喝热茶,避免吸烟和饮酒等。

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应如何处理?首先应多休息,尽量减少说话(枸杞泡水要多喝)。其次,在耳鼻喉科需要及时看医生,让医生检查喉部,完善电子喉镜等相关检查。

如果是咽喉炎,需要休息,消炎和局部治疗。如果被诊断为声带息肉,需要做一个小手术来切除息肉。手术后还需要禁声、消炎和对症治疗。

长时间站立――下肢静脉曲张

静脉曲张是教师常见的职业病,特别是教龄较长的教师。老师大部分时间都是站着的,双腿下垂,导致静脉回流阻力大,心脏血流不畅。

长时间站立会增加下肢静脉的压力,逐渐导致静脉曲张引起水肿和静脉曲张。下肢静脉曲张可能是无症状的,通常表现为下肢皮肤的大量静脉(明显的“凸起”)。严重者可出现瘙痒、肿胀、疼痛和感染。

那么,有什么实用的预防方法吗?首先,尝试交替每条腿的重心,让一条腿休息,另一条腿改变位置。其次,站立一段时间后,你可以蹲下或者坐一会儿。此外,在晚上休息前用热水泡脚,适当的按摩也是有益的。

如果老师有静脉曲张,建议你去看血管外科医生,以避免静脉曲张。视乎病情的严重程度,病人可穿着「弹力袜」接受治疗,严重者则可选择外科治疗,包括常规手术(如剥皮)和微创手术(如激光、射频、旋转切割、硬化剂等)。

长时间伏案工作――颈椎病、腰间盘突出、肩周炎

每次经过教师办公室,我都能看到老师趴在桌子上工作,书和论文堆得像山一样。(对于那些没有努力学习的人,成熟点吧!)

然而,长期的“低头工作”必然导致颈、肩关节、腰椎等部位始终保持固定位置,而长期坐姿使腰椎受到更大的压力,从而引起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等疾病。

颈椎病的主要症状是颈部僵硬,疼痛,头晕,头痛,甚至恶心和呕吐;

腰椎间盘突出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腰痛、直立困难、下肢放射痛,甚至伴有下肢麻木;

肩周炎主要表现为肩关节痛、活动能力下降(尤其是局限性抬高)等。

要预防这些疾病,教师需要做到:

缩短伏案工作时间;

间歇活动颈、肩、腰,适当运动休息;

颈、腰、肩关节推拿或按摩。

如果症状严重,建议到关节突关节诊所由合格的医生进行身体检查,并完成颈部、腰部或肩部关节的CT或 核磁共振检查。严重者需要改善姿势、休息、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严重者则需要微创手术治疗颈椎或腰椎。

事实上,教师也是一个需要照顾的职业。教师的工作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当他们站在平台上,他们是”灵魂工程师”和”园丁”。台下的每个学生都是他们的孩子,但放学回家后,他们也是母亲或父亲,社会有时需要给老师更多的尊重、肯定和关心。

教师中“职业病”的趋势仍然很高,教师更应该主动关心自己,除了注意刚才提到的常见症状外,教师应该定期体检后尽快到医院检查,如声带炎症、颈椎病、静脉曲张等。在即将到来的教师节里,祝各位老师节日快乐,身体健康,老师们辛苦了!

新知来源:腾讯新闻知识官@ENT医生菌

那些老师不能说的痛,这些“职业病”千万要当心!

【心窝正中痛是怎么回事?】

心窝处疼痛是非常常见的症状。但在就医的过程中,不同的科室,有着不同的考虑,如消化内科考虑消化性溃疡、肝脏、胆囊以及胰腺疾病,心内科考虑心脏、血管疾病。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个位置汇聚多个器官。

消化内科:

心窝正中处覆盖有胃、十二指肠、肝脏、胆囊、胰腺器官,当此处出现疼痛,这5个脏器的疾病都需要考虑,进行鉴别。

1、胃、十二指肠

此处出现疼痛,一般以消化性溃疡常见,包括了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

消化性溃疡有反复发作经历,发作有周期性,发作期可为数周或数个月;发作有季节性,多在季节变更时,如秋冬和冬春之交发病。

发作节律性:胃溃疡疼痛多见于餐后痛,十二指肠溃疡痛多见于饥饿痛或夜间痛、进餐缓解。

疼痛特点:钝痛、灼痛、胀痛、剧痛、烧灼感、饥饿样不适。可伴有反酸、嗳气、厌食等症状。

确诊可做的检查:胃镜,不能接受胃镜者可做上消化道钡餐。

2、肝脏

病毒性肝炎有时可出现上腹部持续性隐痛,偶尔也可为相对剧烈的阵发性痛,但疼痛多出现在肝区(右上腹),常伴有肝区压痛。

肝癌产生的疼痛也多在肝区,但随着肝脏增大,也可出现心口窝处疼痛。但此时因肝脏增大明显,一般可在心口窝处摸到硬硬的肝脏轮廓。

鉴别要点:肝脏的疼痛常在右上腹,病毒性肝炎时常伴有黄疸、食欲减退、乏力等症状,肝功能明显异常;肝癌在影像学(B超、CT等)检查下一般可以看出。

3、胆囊

胆囊疼痛常见于胆囊炎。

慢性胆囊炎有持续性右上腹钝痛或不适感、胃灼热感、腹胀、嗳气、恶心等症状,有时可出现右肩胛区疼痛。常容易被误诊为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但在进食油腻食物后往往恶心、疼痛加剧,此点与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不同。

急性发作的胆囊炎疼痛一般在右上腹,疼痛程度剧烈而持久,除此外还有发烧、恶心、呕吐等伴随症状。

鉴别要点:用左手拇指放于右肋缘下胆囊处,略加压力,嘱深吸气,被检查者会感到疼痛加剧及有突然屏息现象,这点对诊断胆囊炎有重要意义。检查上:血常规及B超对诊断有帮助。

4、胰腺

胰腺疾病疼痛常见为胰腺炎,有慢性胰腺炎和急性胰腺炎。

慢性胰腺炎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腹痛及进行性体重下降。疼痛多在左上腹,也可出现在心窝处、右上腹部,可放射至腰背部及肩部疼痛。疼痛多为阵发性绞痛,少数为钝痛或胀痛,一般在饭后加剧。

急性胰腺炎与暴饮暴食有关,发作时疼痛多在心窝正中处,其次是左上腹、右上腹或脐部,疼痛以仰卧位为甚,坐位和前倾可减轻,多呈持续性钝痛、钻痛或绞痛,并向左腰部放射。常伴有发烧、恶心、呕吐。

鉴别要点:检查上血、尿淀粉酶及B超有诊断意义。

心血管内科:

最主要的是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最典型的疼痛是胸骨后压榨样疼痛,但不典型的心肌梗死症状不少,有下颌痛、颈部痛、背部上方痛、左上肢麻痹的等等。

同样,部分心肌梗死也出现上腹部疼痛,包括心窝处。需要结合伴随的烦躁不安、出汗、恐惧、胸闷或濒死感等相结合。

鉴别要点:不典型的心肌梗死特别不典型,有时候难以鉴别。所以,出现腹痛,一般建议查一下心电图。心肌梗死的检查需要心电图、心肌酶,而且是动态观察。

心窝正中处疼痛,可关联疾病甚多,而且一些疾病的发生,很是不典型,甚至是看似不关联的症状,就像只出现腹痛的心梗,极易出现误诊。如果出现的疼痛不是熟悉的,或者伴有出汗、呼吸困难等不能解释的症状,必须去医院就诊,找到原因才放心。

新知来源:腾讯新闻知识官@尘先生

心窝正中痛是怎么回事?

【这种急救方式,不值得提倡】

最近,多家媒体报道一位护士小姐姐勇于救人的新闻。护士小姐姐当时认为快递小哥“可能是咬到了舌尖,担心他进一步咬伤自己,我想到用坚硬物品撬开他的牙关。”考虑到钥匙比较尖,怕伤到快递小哥的舌头,刚开始用口红来撬他的牙齿,后来发现口红不适合,随即用钥匙圆润的那一端撬开快递小哥的牙齿。

护士小姐姐的见义勇为的行为值得称赞,但就抢救方式而言,这样做是不太对的。特别是考虑到其是一名医护人员,经过媒体报道,可能会形成错误示范。事实上,往口中塞毛巾防止舌咬伤,掐人中,心肺复苏这些类似的新闻都经常见于报道,其实这些都是错的。

正确的姿势是――你让他安静地抽一会。当患者癫痫发作时,让患者就地侧卧,头歪向一侧。这个姿势有利于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产生误吸和窒息。第二,用柔软的物品放置在患者的头下,防止头部外伤。同时观察周围环境,如有可能转运到安全的地方。记录患者发作时的表现,以及持续时间,一般来说,癫痫发作持续时间较短。在癫痫停止后,检查他们的呼吸是否恢复正常。轻轻地检查他们的嘴,看看没有什么东西堵住他们的气道,例如食物或假牙。如果他们的呼吸在发作停止后听起来很困难,呼叫救护车。

如发作时间较长,可能是癫痫持续状态,此时要拨打急救电话,等待专业人员到来立即送医院急救。切记:不要往嘴里塞东西,包括药物。癫痫发作时,牙关紧闭,嘴里塞东西容易造成牙齿和软组织损伤,施救者也容易被咬伤。如强行喂药,如速效救心丸等,容易误入气道,产生呛咳反射,窒息,加重癫痫和大脑缺氧。

虽然我国拟立法明确医师公共场所自愿施救不担责,但是医护人员救人一定要符合最基本的规范。容易出现错误的就是癫痫和晕厥。经常会发现有医护人员给癫痫的患者嘴里去放毛巾,药物等,以及给晕厥的病人做心肺复苏。

新知来源:腾讯新闻知识官@泰医赵伟

【月饼吃了拉肚子,罪魁祸首居然是它!】

新知来源:腾讯新闻知识官@阮光锋营养师

【多动症是遗传的?!别再随便骂孩子了】

小明今年八岁,自幼就多动,闲不住,手脚不停。上一年级后,老师反应注意力不集中,上课接老师的话茬,和同学交头接耳,屡教不改。在家写作业的时候,边写边玩,如果不看着,半小时的作业两个小时也完不成,而且抵触写作业。为了他的学习,家里整天闹得鸡飞狗跳。经老师建议,家长带孩子来儿童医院精神心理科就诊。经过系统评估,孩子被诊断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简称“多动症”。

当医生告诉家长孩子得了多动症时,有的家长会说:我小时候也这样,原来这个是病啊。也有的家长会疑惑,孩子为什么会得这个病呢?我们家里几代人都没有得这个病的,孩子为什么会得呢?多动症的病因和危险因素有哪些?今天,北京儿童医院闫俊娟大夫来为大家科普。

首先是遗传因素。多动症是会受遗传因素影响的。有研究发现,超过25%的多动症儿童一级亲属(包括父亲、母亲和兄弟姐妹)也患有多动症,而普通儿童的一级亲属患病率是5%。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儿童患有多动症,那么其家庭成员患多动症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5倍。如果同卵双胞胎之一患有多动症,那么另一个患多动症的危险性是80%-90%,这就说明遗传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当然并不是所有多动症的孩子的父/母都有多动症,关于到底是哪些遗传基因的异常才导致孩子表现出来多动症,目前还没有结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多动症是多个基因参与的复杂疾病。其次是环境因素。例如母亲怀孕期间吸烟、饮酒,怀孕期间有抑郁、贫血;孩子出生时早产、出生体重偏低、出生时各种原因所致的脑损伤、或者儿童体内血铅水平升高,均有可能导致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的风险增高。

还有一些研究也发现,有些多动症儿童大脑发育较同龄儿童晚,脑内负责注意力和安静的物质是偏少的,所以孩子会出现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而且从这方面大家也可以理解孩子,不是不想控制,是确实控制不住啊。看到这里,大家可能感到有点“绝望”,以上因素有好多都是我们控制不了的,或者由于以前的“无知”出现某些危险因素,现在知道也晚了,难道就这样听天由命吗?当然不是,还有一些社会心理因素,父母可以进行适当调整的。比如家庭环境因素中,父母的情绪不稳定,家庭关系很不和睦,经常争吵,教养方式不一致,甚至长时间闹离婚,都有可能会增加儿童患多动症的风险。

另外,不良的社会风气,以及所谓“虎妈”、“狼爸”、“鸡娃”等,不顾及孩子的实际能力,而仅凭父母自己的期待去不断给孩子加码,都有可能增加孩子的社会心理压力及精神紧张刺激,从而增加患多动症的风险。所以给孩子提供一个稳定的、温暖的、民主的家庭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总之,多动症是一个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复杂疾病,父母们做好自己能做的,接纳我们所不能改变的,遇到问题及时寻找专业的帮助,其实经过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大部分孩子预后还是很好的。

新知来源:腾讯新闻知识官猫大夫医学科普

多动症是遗传的?!别再随便骂孩子了……

注意:知识官意见并非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个体疾病治疗方案,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本文地址:http://www.cnzhilian.com/jiankang/2021-09-10/529051.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健康快报
7*24小时快讯
健康图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