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蛋白加号、定量、肌酐比,降到多少是达标?看看自己达标没
- 2021-09-06 20:00:05 腾讯健康
- 26
- 健康
尿蛋白,既是肾脏炎症的结果,也是导致肾脏细胞死亡、肾衰竭的原因。尿蛋白是高是低,直接决定着肾病的发展结局是稳定、还是尿毒。它只能低,不能高。
一些指标,需要控制在一个范围内,比如肌酐、血压、血糖等等,太低或太高都不好。
而另一些指标,则没有低限,比如尿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等。虽然化验单上经常标注着一个带有低限的范围,但它只是从普通人群中抽查出的一个意义不大的数值,并非医疗干预得出的结果,无论多低都可以,但是不能太高。
当然,健康人的指标可以很低,不代表患者的指标就要降得很低。各类患者有对应的达标值,不应过度治疗。
1.尿蛋白降到多少是达标?
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查,是衡量尿蛋白漏出量的金标准。尿蛋白的治疗目标,是24小时尿蛋白定量0.5g以下。
有的患者查的是单次尿,只显示加减号(-、+),或是尿蛋白/肌酐比。
加减号、尿蛋白/肌酐比该怎么判断?待会往下滑就看到了,我们先说0.5g这个标准。
为什么将治疗目标定为0.5g?
它是跟踪随访了各个尿蛋白水平的患者,发现0.5g以下的患者的长期结局最好。
以表现为轻、中度蛋白尿的肾炎患者为例:
东部战区总院曾随访1000例IgA肾病患者20年时间,发现:
1.平均时间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0.5g以下的患者,几乎没有人发生肾衰竭;
2.平均时间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0.5-1g之间的患者,约20%的人发生了肾衰竭;
3.平均时间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1g以上的患者,约70%的人发生了肾衰竭。
IgA肾病占了原发性肾病的一半,最具代表性。我们再来看膜性肾病,它是人数最多的一种肾病综合征:
肾病领域的权威期刊《肾脏国际》(KI)发表过一项研究,纳入了300多例原发性膜性肾病,随访15年:
1.尿蛋白长期0.3g以下的患者,肾脏存活率很高,几乎没有人发生尿毒症;
2.尿蛋白0.3-3.5g之间、且部分缓解(比尿蛋白最高值降低一半)的患者,约30%进展到了尿毒症;
3.尿蛋白长期3.5g以上的患者,约70%进展到了尿毒症。
IgA和膜性,占了原发性肾病的八成,患者获得良好结局的尿蛋白分界线,都在0.5g左右,所以它是治疗目标。如果能降到0.3g或是0.15g以下更好,但不强求。
2.尿蛋白加减号,降到多少是达标?
先上一个尿常规、和24小时尿蛋白定量的对照表:
要提醒的是,这个对照是有前提的:患者全天的尿量1500ml,不能差太多。
因为尿常规是查的单次尿,查不出全天漏出了多少尿蛋白,只能从尿蛋白的浓度,也就是“稀”或“稠”来推断。
这个对照表,预设的是尿量1500ml、稀释程度中等的尿液。
喝水太多、尿液被稀释,加号就会变少;或是喝水太少、尿液高度浓缩,加号就会变多。
实际的临床工作中,经常会发现:患者的尿蛋白定性阴晴不定,上午、下午,今天、明天,可能是不同的结果。
在看尿常规的时候,还需要看「尿比重」这个指标,它能显示尿液是稀释还是浓缩,再结合加减号来判断。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一个加号的覆盖范围太大了。
看对照表,1+对应的是0.3g-1.5g。再往上看IgA肾病的结局:0.3g处于肾功能最安全的一组,1.5g则是肾功能最差的一组。那么一个尿蛋白1+的患者,有无必要给予药物干预呢?有的患者只检查了加减号,就咨询我该如何用药,这可太难为人了。
即使留尿浓度完全符合标准,加减号也很难作为临床诊疗的参考依据。所以在规范的诊疗过程中,肾内科医生不看加减号,而是看24小时尿蛋白定量(以及尿蛋白成分分析)。
尿蛋白定性,不能作为诊断依据或是治疗目标,而是用于体检、或是尿蛋白得到缓解稳定后的定期随访:阴性(-)或弱阳性(+-)提示病情良好;若有1个加号(1+)或是更多加号,就需要检查定量、视情况治疗了。
3.尿白蛋白/尿肌酐比值,降到多少是达标?
尿白蛋白/尿肌酐
尿蛋白/尿肌酐
这俩指标,都是衡量尿蛋白多少的,还是先上一个对照表:
这两个比值,如果降到了正常范围、或是轻度升高,说明效果不错。
这俩指标准不准?
虽然没有24小时尿蛋白那样准确,但比尿蛋白加减号更准。优点是只需单次尿,不需要留24小时尿,检验更加方便。
《KDIGO肾病临床实践指南》建议:检查单次尿时,除了检查尿蛋白定性之外,应检查尿蛋白/肌酐比,和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
多数患者的比值,和定量的匹配度是比较好的。
少数患者,如果你发现自己的比值和定量与上表不符、差距较大,可能需要建立一个自己专用的对照关系,但更建议检查24小时尿蛋白定量。
本文地址:http://www.cnzhilian.com/jiankang/2021-09-06/528130.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 善于“伪装”的脑膜瘤如何察觉?这些早期症状要警惕2021-12-29 10:03:03
- 英研究称,Omicron感染住院风险较Delta低70%2021-12-29 09:57:14
- 美国FDA批准诺华全球首创siRNA降血脂新药上市2021-12-29 09:51:17
- 葵花药业拟引进两款儿童罕见病用药2021-12-29 09:51:04
- 广药集团建成澳门首个GMP标准中成药厂2021-12-29 09:50:49
-
什么是阴痛?
2021-10-26
-
美立方国内外专家齐聚 颌面专家团再升级
2021-08-23
-
《热点聚焦》医疗机构内新冠病毒感染防控有了新要求
2021-09-15 20:00:10
-
浙大一院2021年中秋节、国庆节放假及工作安排
2021-09-12 14:00:03
-
什么是阴结?
2021-10-26 10:33:42
-
名医风采 美立方颌面国际专家团,轮廓改造天团
2021-08-23 11:48:32
-
12333异地就医备案 您关心的都在这里
2021-09-07 10:4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