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生死观和养生观

  • 2022-02-07 09:05:23    百家号
  • 小关
  • 养生

  儒家热爱生命,但不降低人格以苟生;重视生死,却又常取超然的态度。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要求在实践儒家人生价值的基础上谈养生,因此说:“爱其死以有待也,养其身以有为也”(《礼记·儒行》)。

  《论语·先进》载:“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对“生死”这个“形而上”的问题,他干脆采取回避的办法,以不答答之。这种对生死的超然态度,对后世儒家有很大影响。

  许衡说:“人生天地间,生死常有之理,岂能逃得?却要寻个不死,宁有是理?”(《图书集成·人事典·生死部》)《邵氏闻见前录》载:“熙宁十年复,康节先公感微疾,气日益耗,神日益明,笑谓司马温公曰:‘某欲观化一巡,如何?’温公曰:‘先生未应至此。’康节先公曰:‘死生常事耳。’”生死事大,在弥留之际,能这样神定气闲,非学道有得,安能如此?

  儒家重视养生,植根于儒家“修身为本”和“孝为人伦之本”的思想。儒家经典《大学》提出儒家的根本宗旨,即有名的“三纲”、“八目”。三纲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止于至善”,为道德修养的极致;发于事功,其极致便是“平天下”;而承上启下,作为这两个最高目的之基础,则是“修身”。故《大学》说:“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这里的“修身”,偏于道德修养方面的成分为多,但也包括身体的摄养在内。《荀子》有《修身篇》,既讲道德修养,又讲“治气养心之术”,认为做到“修身”,则“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禹。”两者有主次,但无偏废。

  儒家重孝,《白虎通·考黜》说:“孝,道之美,百行之本也。”儒家讲孝道的专著《孝经》,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为“孝之始”。《礼记·祭义》载孔子的话,说是天地之间,惟人为大,父母赋予子女宝贵的身体,子女便应该注意保养,一点也不该怠忽,一直到生命的尽头,这叫做“全生全归”。“归”,是归于天地的大化,即“死亡”的隐语。要“全生全归”,也非注意养生不可。

  《论语·述而》篇记载:“子之所慎,斋、战、疾。”把疾病与当时作为军国大事的祭祀和战争并列在一起,可见重视的程度。

  唐代名相狄仁杰有“不为良相,必为良医”的话,他的话得到了历代儒者的共鸣,因而被一再称引。良医能登斯民于寿域,虽无良相之权,而能与良相同功。这是儒家养生观的形象地说明,因其简单扼要而流传千古。

本文地址:http://www.cnzhilian.com/hangye/yangsheng/2022-02-07/570157.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健康快报
7*24小时快讯
健康图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