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红酒、抖口罩?2021十大“科学”流言,你信了吗

  • 2022-01-17 09:45:34    百家号
  • 小关
  • 独家

  作者 | 倪思洁

  每天喝点红酒可以软化血管?冬奥期间天然降雪越多越好?核能供暖的热水也带核辐射?1月15日,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委网信办主办的“智止流言 探求真知——2021年度‘科学’流言求真榜”揭晓。

  2021年度“科学”流言求真榜在每月“科学”流言榜的基础上,选出了全年最具代表性的十条流言,并根据流言性质及传播规律将其分为“混淆概念”“成见效应”“不当联想”“主观推断”以及“惯性思维”五大类别。

  其中,混淆概念式流言有接种新冠疫苗将导致病毒“免疫逃逸”;口罩消毒残留物会致癌,用前要抖一抖。

  成见效应式流言包括核能供暖的热水带有核辐射;隔空充电有辐射危险。

  不当联想式流言包括每天喝点红酒可软化血管;“三高”人群不能吃蛋黄。

  主观推断式流言包括航天员一到空间站就吃胖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会频繁掉线;惯性思维式流言包括冬奥期间天然降雪越多越好;大象北迁是因为西双版纳生态破坏严重。

  以下为2021年度十大“科学”流言及传播规律解析:

  (一)

  年度流言规律之:混淆概念

  用一些看起来很专业、高深的科学词汇、看似“高大上”的伪科学概念炮制出流言,将原本正确的科学理念进行混淆,如果人们科学素养不足或不够理性,很容易上当受骗。

  典型流言

  1.接种新冠疫苗将导致病毒“免疫逃逸”

  流言 | 要立即停止大规模接种新冠疫苗,否则将导致病毒突变,产生“免疫逃逸”。

  真相 | “免疫逃逸”指的是病原体或肿瘤通过不同机制拮抗、阻断和抑制机体的免疫应答。

  “免疫逃逸”在理论上虽然有可能发生,但它根本就不是疫苗该背的黑锅。

  新冠病毒的各种变异株,在疫苗大规模接种之前就已经出现了,并出现了更具传染性的变种。

  即使没有疫苗,病毒感染人体之后,免疫系统也会自己产生对病毒的免疫压力,在这种压力下,会导致变异株的出现。

  另一方面,“病毒增加几个突变,就可以抵抗抗体”也是不现实的。

  在设计各种疫苗的时候,研究者普遍选择了新冠病毒的整个刺突蛋白甚至灭活病毒整体,就是为了疫苗可以刺激人体产生针对病毒各个部分的多种抗体,这些疫苗在病毒变异的情况下也不会马上就失去作用。

  反之,如果接种者寥寥、疫病传播居高不下,病毒才会有更多机会发生突变。真正能解决新冠肺炎疫情的办法还是尽快给大规模人群接种疫苗,减少病毒演化和变异的空间。

  2.口罩消毒残留物会致癌,用前要抖一抖

  流言 | 口罩消毒残留物“环氧乙烷”是一类致癌物质,打开包装后要把口罩在空气中甩一甩,让环氧乙烷数值大幅下降,否则会致癌。

  真相 | 医用外科口罩、N95口罩大部分会通过环氧乙烷蒸汽熏蒸消毒。但在消毒过后,厂家会等环氧乙烷挥发后,才进行包装。

  此外,口罩在进行环氧乙烷杀菌之后,厂家还会进行环氧乙烷的检测,出厂口罩必须符合国家标准,也就是小于10μg/g。

  环氧乙烷是一种易挥发物质,当口罩通过多道流程到达消费者手中时,基本上不会带有造成影响的残留物质。正规企业生产的口罩,残留符合国家标准,不会对佩戴者健康造成威胁。

  (二)

  年度流言规律之:成见效应

  对于不熟悉的科学技术,公众总会从最初的印象出发得出结论,而这种初印象往往是一种缺乏科学证据的偏见。这种流言就是利用公众“先入为主”以及“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理传播,实则是贩卖社会焦虑。

  典型流言

  3.核能供暖的热水带有核辐射

  流言 | 核能供暖的热水都带有核辐射,如果暖气管道发生泄漏,后果不堪设想。

  真相 | 核反应产生的热量,首先经过层层介质转换以后才进入居民家中,因此暖气管道中不会带有核辐射。

  像火电站一样,核电站也可以做到“热电联产”,即又发电,又供热。核电站产生的热量,会通过厂内换热站、厂外供热企业换热站进行“多级换热”,最后经市政供热管网将热量传递至最终用户。

  整个过程中,只有“蒸汽加热水”和“水加热水”两种模式,核电站与供暖用户间有多道回路隔离,每个回路间只有热量的传递,没有水的交换,也就不会有任何放射性物质进入用户暖气管道。

  4.隔空充电有辐射危险

  流言 | “隔空充电”技术产生的辐射极强,会危害身体健康。

  真相 | 无线充电技术按照技术原理,可以分为三大类,即电磁感应式、电磁共振式和无线电波式。无论哪种方法的隔空充电(无线充电),其技术基础都离不开电磁波,而电磁波会产生辐射,频率越高、能量越大,相对应的辐射也就越强。

  不过,讨论辐射对人体的影响必须考虑辐射量,如果电子产品的充电功率不高,对人体的影响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辐射标准与空间面积也有关系。

  根据国际非电离性辐射委员会制定的安全上限,人体承受的安全辐射范围为10瓦/平方米。

  按照家庭住房面积90平方米计算,居民家中可以承受的辐射功率最大为900瓦左右。

  隔空充电的充电桩,根据推算最高发射功率只有25瓦,所以是能够保证人体安全的。

  无线电波式隔空充电技术是以“毫米波”极窄波束的形式传递给手机的,目前没有实验数据表明,毫米波会带来辐射,也就是说毫米波的辐射不会给人体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三)

  年度流言规律之:不当联想

  公众面对自身关切的信息时,如果进行错误或过度联想,就可能中了流言的圈套。

  比如把一些可能性或相关性当成因果性和必然性,信息在口耳相传中就会“变味”。

  典型流言

  5.每天喝点红酒可软化血管

  流言 | 经常饮用红酒的人,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会降低。这是因为红酒中的白藜芦醇可以软化血管。

  真相 | 靠喝红酒来软化血管的方法并不靠谱。红酒中因含有白藜芦醇,过去曾被认为有软化血管的作用。

  但现在我们知道,红酒中白藜芦醇的含量非常低,即使每天喝20瓶红酒也起不到软化血管的作用。

  相反,红酒中大约含有15%的酒精,会对心血管功能造成负面影响。

  多项研究已经证实,摄入的酒精无论多少,对人体都是有害的。

  酒精与心血管疾病、癌症等多个疾病都有直接关联。

  如果大量摄入酒精,还会引起消化系统肿瘤、酒精肝、酒精性心肌病等严重问题。

  6. “三高”人群不能吃蛋黄

  流言 | 凡是胆固醇高的食物,“三高”人群都应该远离,因此吃鸡蛋时只能吃蛋白部分,不能吃高胆固醇的蛋黄。

  真相 | 蛋黄中确实含有较多胆固醇,一个蛋黄胆固醇含量可达280毫克左右。但大部分人群膳食来源的胆固醇,不会直接影响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

  人体内的胆固醇主要是受遗传基因和代谢因素的影响,人体对膳食来源胆固醇的吸收,以及胆固醇对血脂的影响,不同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和《美国居民膳食指南2015》都取消了之前的饮食胆固醇限量(300毫克/天),认为没有证据表明饮食胆固醇多一些会导致高血脂或心脏病。

  另外,蛋黄富含优质蛋白、单不饱和脂肪酸、卵磷脂、维生素A、维生素B1、钙、锌等营养素,其整体营养价值远超蛋清,是蛋类营养的精髓。

  (四)

  年度流言规律之:主观推断

  由于对前沿科技缺乏系统了解,从而通过主观想象得出结论,滋生谣言。

  典型流言

  7.航天员一到空间站就吃胖了

  流言 | 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一到空间站后就吃胖了。

  真相 | 2021年11月,央视《朗读者》公开一则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发来的太空朗读视频。

  视频中,王亚平、叶光富和翟志刚先后朗读了巴金的《激流》总序节选。

  网友赞叹这是“从远方传来的诗意”“宇宙级的浪漫”。

  也有网友发现,三位航天员看起来“胖了些”。

  联想到此前看过的航天员饮食,大家不禁疑惑:他们是吃胖了吗?

  真相并非如此!在失重的状态下,航天员的血液将涌向大脑和上身,血液的黏稠度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面部浮肿,甚至是头部发胀的情况。而伙食、运动等因素,不会迅速造成这类变化。

  此前也有网友发现神舟十二号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在太空中出现了浮肿现象。因此,航天员脸变圆润不是因为发胖了,而是特定环境下体内血液再分布的正常现象。

  8.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会频繁掉线

  流言 | 车载北斗定位频繁掉线,“北斗系统”不靠谱。

  真相 | 北斗定位仪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简称“北斗系统”)并非同一概念。北斗系统是一个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而市场上所谓的“北斗产品”,往往只是某一企业的产品,并不能代表北斗系统。

  北斗系统具有释放出导航定位等能力,但具体如何去使用,则由第三方软件或硬件,也就是“北斗产品”来实现。

  可以肯定的是,北斗系统没有问题,也有严格的实时监测,不存在卫星掉线导致信号中断的可能性。

  正因为北斗系统的名头响、口碑好,老百姓十分关注,利用“北斗”的高科技名头忽悠的现象才时有发生。

  对于有些商家借北斗系统之名行炒作之实的行为,必须坚决予以纠正,这既是对行业的规范,更是对北斗系统的呵护。

  (五)

  年度流言规律之:惯性思维

  惯性思维常常会左右人们的思想,思维定式更会影响人们科学理性地探求真知,尤其对于那些广受关注的现象级热点,由于全民关注度高、传播度大,信息在双向的互动传播中更易出现偏差,很容易仅仅基于常识思考,得出错误结论。

  典型流言

  9.冬奥期间天然降雪越多越好

  流言 | 冬奥会离不开雪,所以比赛期间下的天然雪越多越好,人造雪只是备用方案。

  真相 | 对于高规格的冬奥赛事,人造雪不是备用方案,而是主要方案。

  在常年有雪、降雪量极为充沛的地区,冬季项目的赛道依然采用人工造雪。

  此时,自然降雪反而是种“负担”。

  人造雪的优点是雪质更具可控性。其形成的时间短、生长快,雪花的形状也基本一致。

  尤其是优质的“冰状雪”,硬度大,不易被破坏,在运动员高速转弯的情况下能保证雪道表面不变形,选手不论第几个出场,雪道的状态都是一样相对完美。

  此外,根据不同赛事、不同场地的需求,人造雪是可以自由“定制”的,可以调整雪花的粒径、含水量和硬度。

  相比之下,自然降雪较为松软,运动员的雪板非常容易陷入雪中,造成侧翻、急停等事故。

  因此,赛事期间如果遇上了下雪天气,松软的天然雪就会导致“光滑如镜”的赛道功亏一篑。

  因此,如果真的遇到“天公不作美”时,工作人员会立即使用压雪机重新压实雪道,并对赛道进行紧急整饰。

  10.大象北迁是因为西双版纳生态破坏严重

  流言 | 一群亚洲象一路北迁,是因为它们原先的栖息地(西双版纳)生态环境已经受到严重的破坏,无法再生存。

  真相 | 无论是亚洲象还是非洲象,都有长距离迁移的特性。

  因为迁移有助于寻找新的觅食地和资源、河流栖息地,也有助于种群间的基因流动以及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维持生存。

  目前我国的亚洲象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普洱及临沧等地。本次北迁亚洲象就来自于以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养片区为核心的亚洲象分布区。

  结合历史研究发现,该片区亚洲象一直有迁移扩散的习性。

  从1995年开始,5头亚洲象就向北扩散至普洱市思茅区一带;另有2群约32头迁移到思茅区的思茅港和六顺镇,在景洪和思茅之间来回活动。

  2005年又有13头向西扩散至澜沧县,如今在勐海县和澜沧县之间来回迁移。

  野生动物进行长距离迁移取决于景观和环境条件的连通性。

  靠近林缘的农田地带为迁移的亚洲象提供了食物能量,是迁移的关键。

  本次15头亚洲象一路北上至昆明畅通无阻地进行新栖息地的探索,也归因于沿途一些恢复起来的森林以及农田补给,当地政府和各部门一路为沿途居民和亚洲象“保驾护航”,为减少人象冲突提供了保障。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法定范围全部为国有林,当地管理部门一直以来严格按照保护区条例进行管理,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并没有发生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森林资源被严重破坏的情况。

  自2016年,云南省林业部门就开始规划亚洲象国家公园,为这一物种的长远保护进行科学规划。

  所以,大象北迁并非是西双版纳当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恰恰相反,大象北迁这样一个现象证明了我国在生态环境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上取得了很明显地进步。

  来源:中国科学报

本文地址:http://www.cnzhilian.com/dujia/2022-01-17/567080.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健康快报
7*24小时快讯
健康图文排名